第238章
7付
——————
药量不大,按照王清任的原方配伍。
弄完了,江云初就开始抓药。
让大壮回去自已煎药,每天晚上睡前半小时喝一次。
几点睡觉几点喝。
十一点睡觉,就是十点半喝。
十点睡觉,就九点半喝。
不拘时候,灵活变通。
这就是江云初的辨证学问。
学中医要做到这样,才能用好中医中药,不能被所谓的西医病名拘束住。
真正把握好中医的“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做到一人一方,辨证精准,不为现代西医有形的病名所挂碍。
同样一个荨麻疹,表现出来的病症是一样的,都是瘙痒,然后挠了之后出现了红疹子,一个用了桂麻各半汤,一个用了血府逐瘀汤。
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向,但是病都治好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无论表现的形式一样不一样,最终的内涵在能不能辨出是什么证。
这是处方有没有效果的关键。
就算是他是尿毒症,诊脉观症。
我觉得他有营卫不和,有桂枝汤症,我就用桂枝汤。
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用药,却能够在关键时候化腐朽为神奇。
如果搞中医,陷入了我这个药能够消炎,我那个药能够抗病毒,我这个方子是治疗头疼的,那个方子是治疗屁股疼的,那就完全的陷入了错误的泥潭之中,并且无法自拔。
中医讲究的是法无定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难以融入到现代所谓的实验科学,临床验证之中去。
前些日子,与某个三甲医院的主任探讨中医。
这个主任说了一句话,让笔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他说,中医是好,而且给很多人用上,效果都不错,就是呢,唉,这玩意不好搞科研,不能做临床研究,变化太大。
我说,变化大不是好事吗,正符合现代人发展的所谓的精准医学啊,做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他说,是,但是现在缺乏有效的疗效机制,去断定这个中药起效果了。
我说,患者感觉舒服了,以前肚子疼,吃了不疼了,以前发烧,吃了不烧了,这不就是效果吗?
他说,你说的不对,疗效的评判一定是客观的,不能主观的。你说他肚子不疼了,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主观臆断的心理作用呢?你怎么排除这个东西是否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呢?
我,……
好,那么就详细的说一下,现在到底什么是临床实验,所谓的“客观”指的又是什么。
以肿瘤药物为例子(以下说的是西药,这个例子不局限于抗肿瘤的药物,任何药物都是这样的。
研究出一款新的抗肿瘤的药物。
这个药物需要证明确实在临床上有效,那么就需要临床实验。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医院,会有一些治疗,招募的那些入组的患者,在你治疗期间,不收取你的药物费用,就是因为你入组的是这个药物的临床实验。
(提醒一下,这种实验是正规的合法的,只有通过相应的伦理审查才会开展。)
然后呢,他们通过观测这个药物,对肿瘤的缩小有没有帮助,对于肿瘤的化验指标有没有帮助,来判断这个药是否有效。
这种实验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服用开发的药物,一组服用安慰剂,这个患者均是不知情的。这就是排除了患者心理的作用。
而服用药物之后,患者主观感觉到舒服这是不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