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48章

    婴儿小的时候,可以看到囟门的位置,伴随着呼吸上下跳动。

    而囟门闭上之后,尤其是等到成年之后,似乎人的颅骨就不会再这样的运动了,实际上不是的,人呢颅骨也是会存在细微的运动的,只是这个运动变得很小,很轻,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已。

    通过这种长期的触诊锻炼,就可以发现这种运动。

    这是颅荐椎起效的根源。

    虽然颅荐椎这个操作是外国人发明的,但是外国人他不懂中国的传统理论。

    他一直在这个技术之中强调的是,你感触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不是你大脑的想象。

    其实就这个从头到尾的贯彻理论来说,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是否这个发明人也对这个手法存在怀疑,但是她发现这个方法行之有效之后,又不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

    所以最后变成一句:你可以相信你触摸到的,它真的不是想象。

    其实这个在传统中医理论之中很好解释。

    这就是气的出入运动。

    虽然说现在研究说是,是肺掌管了人的呼吸。

    但其实皮肤也是可以呼吸的,毛孔也是可以呼吸的。

    而这个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修炼之后,才能做到,而这些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在外国是没有。

    所以他们只能在看到的基础上,即基于解剖学的基础上做研究。

    至于观察不到的气,就没有办法描述,

    因此,触摸到,成了感受气的另外一个很好的方式方法。

    那这个又不是传统的发气治病,而是以自已去感受这个跳动,同时做轻轻的手法(5g力量)去改变这个气息的运动。

    那么以颅骨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延伸,只要是有关节的地方,就可以触摸到这种运动。

    颈椎,后背,前胸,髋关节,骶髂关节,甚至手上的关节。

    这是摸到,触到。

    这个是基础。

    相当于中医之中的诊断学。

    只有摸触到不同,发现异常,才有办法解决异常,这是这个手法的基础。

    第二部分就是,如何调整这些异常。

    调整异常的很简单。

    这个发明人也总结了一句话,就是:阻止颅荐椎运动在最极端的位置,让其沿着寻常的路径往回走,并且促进整个系统产生新的运动路径。

    第一种方法,在足部进行静止的引导。

    将手掌放置在双脚下,让自已的双手托着脚后跟的位置,用手掌正好可以触碰到两侧的脉动(中医之中,太溪脉的位置。)

    先轻轻触动,感受这个地方的脉动。

    然后开始诊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些脉动是否对称?

    第二,双脚是往内旋比较顺畅?还是往外旋较顺畅?

    第三,如果不对称的话,应该如何调整呢?

    下面举例说明:

    假如脚外旋时,左脚动得范围比右脚大,而且两脚内旋动作不如外旋那么轻易、顺畅,范围也不如外旋远。

    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施加外力调整这种不对称的情形。

    施术者第一步顺着双脚的力量,往最大活动度或最放松的方向运动。

    当双脚达到了最大外旋角度时,比如说右脚转得比左脚流利。

    那么当活动到这个最大的角度的时候,双手保持不动,阻止其脚回旋,或者回落,不要帮助或者施加力量,让其在在外力下运动。

    只需要在双脚呈最大外旋角度时挡住,让其别动就可以。

    这时候双手感受这个动脉的跳动,也同时施加力量,阻止这个脉动。

    就这样,维持住这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济世凡医简介 >济世凡医目录 > 第2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