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91章
会面,希望能紧急购买一批军火。

    虽然事情已经败露,但蒋国柱一不做二不休,反唇相讥说张朝恋栈权威,把持江西巡抚一职多年,还企图传给儿子,真是大清的罪人!而且蒋国柱还列举了一些罪证,反驳说其实张朝才是真正在“通邓”。蒋国柱身为两江总督,讨伐叛逆张朝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蒋国柱知道,由于这些年一直克扣运往北京的钱粮,朝廷对他的印象非常糟糕,肯定不会同意他给张朝扣上“通邓”的罪名。所以蒋国柱到此为止也不继续在北京方面多花时间,而是再次约见了四川驻南京的领事,表示他会尽全力保证瓷器贸易的顺畅,而且蒋国柱还愿意在池州、铜陵等地禁海。

    除了北京和成都以外,南京和南昌也都很关心安庆周培公对此的态度。

    吴三桂吞并广西后,周培公赶赴贵州调解成功,又从吴三桂手中得到了两省布政使的衔位;而从广东、福建返回时,这两省的藩王出于对吴三桂或是其他邻居的警惕,也分别任命了周培公作为他们两省的布政使。再加上川陕总督高明瞻的青睐,周培公此时已经身兼十二省布政使。周布政使这些年在安庆高举“剿邓”的大旗,邀请四川各个银行投资,还请四川的军火商入股,开办了不少军火工厂。他的剿邓总队也能请到帝国现役军官而不是退伍军人当教官,实力相当可观。

    现在江南和江西的大战一触即发,周培公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天下人的目光很快地集中投向了安庆,一时之间,大有“周公不出,奈苍生何”的意思。

    第62节蠢动(下)

    十二省布政周培公感到事态严峻,先是匆匆赶往九江和张朝、董卫国会谈,然后又日夜兼程地转赴南京,打算把这场两江的内讧平息下去。

    在周培公进入南京之前,蒋国柱进行了最后的形势分析。

    北京虽然极力谴责南京挑起事端,索额图也写来亲笔信,苦口婆心地劝说蒋国柱以剿邓大局为重。但蒋国柱知道,现在皇上和地方上大臣的关系十分微妙。军事上的新败让清廷的国库更加吃紧,想必是不会多管闲事——蒋国柱认为,如果北京真的站在江西一边进行武力干涉,其实也不错,那样成都也就不会袖手旁观了;若是蒋国柱闪电般地统一两江,北京那边大概也不会和钱过不去,只要蒋国柱肯上缴赋税,北京就会说这是江西的民心所向,朝廷不会因为爱一人(张朝)而不尊重江西父老的选择——现在北京除了励精图治的少年皇上,其他的满洲太君基本都看开了,反正当年入关就是因为汉人政权虚弱,想趁乱抢一把;现在汉人既然这么横,那大家还是琢磨怎么发财,不值得为了注定抢不到的钱把全族的命都搭进去。现在对满清前途最忧心忡忡的,不是那些满洲太君而是他们的包衣,他们很久以来一直幻想着从满洲太君的手指缝里捞点残羹剩饭,如果大清眼看就要完了,怎能不让众包衣如丧考妣。不过蒋国柱也没有把这些人放在心上,因为北京依旧是满洲太君说了算。

    山东和浙江虽然呼吁和平,但也暗示南京,他们不会干涉两江内部的事务。浙江和山东都属于实力弱小的省份,他们周围的邻居都要比他们强大,所以一个紧抱北京的大腿、一个唯成都之命是从。就比如赵国祚和松奎吧,这哥俩现在整天就在筹划怎么把浙江零七八碎地卖给浙东军,估计再有几年,全浙江除了杭州的总督衙门和将军府,剩下的就都属于禁海区了。反正割据也轮不到赵国祚和松奎,无论是福建的耿继茂还是江南的蒋国柱都不敢打他们,自然对两江战争的胜负毫不关心。

    至于有可能干涉江西的湖广、广东、福建三地,他们也处于互相牵制的状态。他们如果真的派兵进入江西,恐怕会比蒋国柱统一两江更让成都和北京无法容忍,因为那样就彻底破坏了邓名维持现状的计划,而北京目前的战略是能多拖一天是一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伐清简介 >伐清目录 > 第19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