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几千人了,五千明军可能还有一定的兵力优势。明军舰队一直在附近徘徊,任何大股清军若是沿着江岸赶到战场,邓名都会事先得到消息。
在得知明军大举开过来的时候,孙思克终于反应过来,急忙命令全军披甲迎战。绿营士兵被从地上拉起来,紧急朝着明军排成军阵。
“邓贼这个胆小的鼠辈,居然有这么多甲兵!”看到对面密密麻麻的明军甲士后,孙思克忍无可忍地大喊起来:“你有这么多的兵马,难道就不敢堂堂正正地一战吗?”
孙思克命令还跟在身边的三千山西绿营士兵组成前排弧形战线,一千汉八旗在绿营后备战:“等到和贼人接战后,前排回顾者,后排斩之,后排回顾者,旗兵斩之。”
明军战线最前面的是邓名的一百名火铳兵,他们随身带着轻巧的通条,把用丝绸包着的铅弹用力地塞进枪膛——这批从禁卫军手中缴获的火铳质量非常好,和邓名从昆明武库里找到的那几支差不多。以前邓名见到的火铳和大炮一样,因为有炸膛的危险所以都采用比口径小一些的铅弹,足够大的空隙能够让压缩气体逸出,以减少炸膛的危险。
当然这样就会造成精度进一步变差,炮弹和子弹因为比铳炮口径小得太多,所以一开火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丝绸很滑,射手们没费多少力气就轻松地把铅丸送到了枪底,如果没有丝绸包裹而是用超口径铅弹的话,那想敲进去就要费劲得多了,估计得用木槌敲通条才行。丝绸也是奢侈品,不过邓名认为士兵的性命更宝贵。
射手们平举起火铳,瞄向对面的绿营士兵——火铳里的装药量很足,紧密包裹的丝绸确保了气密性,能够让铅弹的速度达到最高,在这个普通火铳缺乏杀伤力的距离上有机会击穿对面绿营士兵的盔甲。所有的射手都披着盔甲,单膝跪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而他们的统帅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战场,观察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铳齐射的效果。
“开火!”
明军军官大喝一声,排成一排的明军火铳手同时扣下扳机,白色的烟尘腾上半空,这是川军对山西绿营的第一枪。
第054章
齐射
射击结束后,火铳手就开始装填,使用火绳这种装置的时候,装填的难度不小,硝烟散去的时候明军士兵们还没有装好子弹。等士兵们装好子弹后,也没有急于进行第二次射击而是等待着统帅的命令,现在川军正在摸索火绳枪的战术。
除了穆谭在指挥舰队外,剩下四个心腹将领都在场,他们虽然各自指挥一部,不过也都观察着火铳齐射的效果,因为邓名明确表示过川军要大力发展火器,而今天战斗结束后,所有的军官都要参与火器使用的讨论。现在火铳这种武器在明、清两军中,如何使用以及如何与其他兵种配合,都是属于将领的个人习惯,并没有一定之规。
看了看超过一百五十米的绿营敌军,邓名估计也就被打倒了几个,其中可能还有负伤的。这一百名火铳兵很多都是曾经有过使用火铳经验的浙东兵,他们关于火铳该如何使用也意见不一,有人说应该不停地射击以追求在敌人冲过来前杀伤最多的敌人,而有人反驳说正是这种使用方式让戚继光留下的火铳兵败在浑河;还有人说应该放近了再打,而反对意见则指出,以火绳枪的装填速度,如果不是在城墙上或是野战工事后,那放近了也就是一轮射击就要遇敌,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最远距离上就开始疯狂射击,打光弹药后换匕首作战。
这次的射击距离就比较远,尽管使用了增加气密性的丝绸,绿营步兵被打倒的也不算很多,而且就是这么远的距离,以明军火绳枪的装填速度来看,大概也就是两枪的事,这还是比较熟练的火铳兵。不过火铳比弓箭强的就是它的威力,在这种距离上,弓箭是毫无准头和威力可言的,对披甲兵的伤害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