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77章
一些胆小鬼。

    不过这个计划没有成功,对面的扶清军明显战斗力远在义军之上,看到好几千清军大声叫唤,还拼命地用武器碰撞盾牌,居然义军没有大批开小差的。当扶清军向清军发射火铳后,清军的士气更受到沉重的打击——对面的贼人拿的不是木棍而是刀剑,而且他们居然还有火器,不但不逃跑还试图和官兵打上一仗。

    扶清军小心翼翼地前进着,前排的三眼铳大队都是扶清军中的精兵,由特别勇敢的好汉和特别老实的佃农组成,由一腔热血的年轻读书人带队。扶清军的精锐除了这些火铳手外,还有大盾牌兵,大部分也都是读书人带着的乡下佃户。

    传统的阵容一般是有两大类,一种就是炮灰先冲,精锐压阵,这一般会在优势情况下采用,比如进攻的时候。这种阵型的好处是炮灰承担较大的损失,压阵的精锐能够保证炮灰发挥更大的作用,消耗更多的敌人——不过在旗鼓相当和防御时不好用,因为万一炮灰反卷,可能会把精锐也冲垮,所以在敌人有可能反击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另外一种就是统帅带着精锐家丁冲锋陷阵,鱼腩部队在两翼摇旗呐喊,邓名在胶水河一战破祖泽溥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确信胜利唾手可得后,鱼腩们就会奋勇参战,帮着追击溃兵抓俘虏。这是在人数处于下风时,封建军队常用的野战战术。

    而今天邓名采用的是他在莱州摸索出来的新战术,三眼铳大队开道,同样精锐的大盾部队环绕在军队四周,把整支军队都环绕起来。

    刚才扶清军主力向清军吆喝的时候,大盾兵就没有参与,而是把他们的盾连接成墙,形成一道连绵的木栅栏围子。当三眼铳大队发射第一响后,大盾部队就抬着木栅栏和盾牌,和主力一起缓步前进。

    今天邓名根本没有进行什么中央不动、两翼包抄的战术,而是全军像乌龟一样慢慢地向敌军蹭过去。走了一段路后,见清军那边好像有什么动静,邓名就急忙命令停止前进。随着第三声火铳声作响,扶清军立刻集体止步,四周的大盾兵不管不顾地把盾牌和栅栏插入地下,埋头填上土,重新形成一道环绕全军的栅栏墙。

    在军队进行土木作业的时候,扶清军的各级军官就认真地观察着对面清军的动作,看他们是不是有发起冲击的可能。

    当确定清军无意进攻,刚才的一阵小骚动只是因为明军的威胁导致他们的应激反应后,邓名就让已经装填完毕的三眼铳大队再次开火,这时大盾部队已经把原来阵地上的木栅栏和大盾都挖出来运到新的临时营墙里了,现在刚埋下的墙不动,扶清军又开始全军向前蠕动,进一步缩短与清军之间的距离。

    如果邓名带着卫队冲锋,估计可以拿下对面的敌军,但邓名不能把山东所有的野战都打了,重要的是设法培养扶清军的战斗能力,而这种乌龟大阵邓名觉得最适合扶清军现在的士气、战斗技巧和人员组成。

    无论是敌军还是我军,最头疼的事情恐怕都是明目张胆的战场开小差行为,严格说起来,邓名的大乌龟阵并不是他的首创,当初戚继光在北方组建车阵,最主要的目的也是防止士兵在战场上公开结伙逃跑——戚继光说,车子一围,就给士兵一种在城郭中的感觉,让他们觉得逃离车阵反倒不安全;而且有车墙拦着,士兵也不太容易逃跑;不管敌人从几个方向来,车阵中的士兵都朝向阵外,胆小的也不知道逃出阵会不会正好撞上侧翼包抄过来的鞑子骑兵,也就不跑了。

    总而言之,车墙起的作用主要是防备自己人逃跑,而给敌骑冲锋制造麻烦反倒是次要的目标。无论是邓名的扶清军还是山东清军,他们的素质都还不如戚继光手下的北方边防军,而邓名已经意识到车阵的部署里面确实包含着深奥巧妙的心理学,他没有足够的大车和拉车的牲口,就干脆让军队背着营墙前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伐清简介 >伐清目录 > 第17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