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54章
    元宵看花灯,他们去得晚,看完烟花,才提着自己手工做的星星灯和小鱼灯下城楼去玩。

    走的相对偏僻的小道,还看见了丰州县发展过后的产物“情人巷”。

    县城发展快,百姓们日子好了,对居住环境就有了追求。有些几代同堂的人家,陆续分家。

    分家就要盖新房子,乡镇还能划地,城里能有多少地盘?

    房子越盖,留出来的巷子越窄,到现在只能走一人的巷子多如牛毛。

    如果对面走来一个人,互相不想让,难免吵架。

    孙知县为了防止百姓吵架斗殴,给这巷子取名“情人巷”。

    狭路相逢不是仇人,是情人。是百年修来的缘分。

    如此一来,经过这巷子的人,总是羞答答的。

    若是两个汉子同走一条巷子,还会默契的“落荒而逃”。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知县也是个有才之人。

    谢星珩跟江知与绕着路走,不跟人狭路相逢。

    他们身份特殊,走这条路体会不来浪漫,以安全为主。

    七绕八绕的,偏遇上了出来游玩的孩子们。

    两个小宝望着他们的灯笼两眼发光。

    他俩的小名是天玑和锦鲤,通俗意思就是星星和小鱼,自然以为这是两个爹给他们做的灯笼。

    谢星珩不给他们,养到现在,终于可以给他俩喂“狗粮”了。

    他说完夫夫俩名字的含义,让两个小宝同时呆滞。

    “那不是我们的小名吗?”

    谢星珩笑话他们:“是啊,这是你们老父亲相爱的证明。”

    第173章

    谢小棉花

    过了元宵节,谢星珩又在丰州县多留了几天。他没能等到赵忠,上任之期逼近,他无法再留,把沈钦言迁坟一事,委托给两个爹,又去舅爷家走了一趟,让他们帮忙完成。

    墨尘留在丰州县家中,只等赵忠带着沈钦言遗骨抵达,就一起上路去津口县。

    他们一家再次踏上离乡的路,这回往东走,去海城。

    路上时,两个小宝都要自己骑马,因体力原因,大多数时候还是坐马车。

    在车上,江知与会跟谢星珩说说盐务,临时补补课。两个小宝上车来,就搭着听一听。

    盐利和田赋都是一国税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免税免劳役的户数日益倍增以后,盐利又后来居上,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皇家用度,官员俸禄,各地军费,以及其他开支等,都靠着盐利来周转。

    官盐越贵,百姓越吃不起,私盐就越泛滥。朝廷越是打压,各地盐贩就越容易抱团。

    而官员贪腐之风横行,他们也需要从盐贩手里低价买盐,两相混卖,从中牟利。

    再有盐贩、盐商两头吃利,他们不会嫌多,若非朝廷动怒,一如新皇登基之初的魄力,否则轻易不动盐贩子。更别提剿盐帮。

    看似是和稀泥,实际是不想把人逼紧了。以免滋生反民。

    江知与从宋威那里听说,部分盐使为了节约成本,会缩减管理层级。

    比如以前是朝廷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原料采集,取海水或者挖盐矿,到晒制或溶解,经过一系列步骤,再由官府统筹,运货、经销、零售。

    这个过程,虽然将货源牢牢控制在手,但各个关卡需要的人数实在太多。在这些人数之外,还得再加监管的人手。

    一层层的累积下来,官吏数目能有十万人之数。每一个中转点,都可能是贪污转移地。

    整个管理体系巨大臃肿又花销巨大,实在不划算。

    明面上的缩减,大家都知道,俗称首尾分职。

    “首”是盐户、灶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简介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目录 > 第25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