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去了。
沈江霖不知张先生心中所想,蹙眉想了一会儿,然后才提笔在纸上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答完之后等答题纸全部晾干后,检查无错漏处便上交了。
张文山等到沈江霖走后,才暗暗琢磨起来:这沈江霖最近一段时间课业进步很大,原本以为侯府是准备另请高明了,可是都等了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难道是他想错了?
根本不会被清退的学生第一个交卷,他担忧的那些人却是迟迟无法答题交卷,这还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啊!
张文山心里头装着事情,一目十行地看过沈江霖工整的默写和释义,点了点头——这段时间着实是下了功夫了。
等他翻过这一张答卷,看向那首春耕诗的时候,张文山的目光被钉在那张纸上,移不开了。
第24章
退学风波
只见那张纸上,
端端正正地写着题目《春耕》,然后便是沈江霖写下的诗句:
勤农披曦光,
耕地开荒忙。
风吹千亩浪,
汗滴满衣裳。
明明只有二十个字,
但是张文山却在心里默默读了好几遍,仿佛透过这首诗,
他眼前真的浮现出一个农民在早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勤勤恳恳耕地开荒,种下成千上万亩的麦地,
随着春风摇曳如海浪,
诗人们看到的是天下昌平、风景如画,却无人注意到这些勤农们早就“汗滴满衣裳”了。
明明是很质朴的用词,
但是就是给人构建了一幅可以想象的到的画面,
不管是用词的准确性,还是想要表达的意义,都是上乘。
甚至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那句有名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便是放到科考的时候写这首诗,恐怕县尊大人也得给个上等。
这可很不像他能教出来的学生啊!
张文山一向觉得自己在写文章上还算不错,但是写诗,
尤其是限韵限题材的试帖诗,
只能说是勉强写出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诗作,
想要追求多高的立意、追求语言的清新脱俗,
那他写了一辈子的试帖诗,
也只不过偶得一两首精妙之作。
沈江霖的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而要注意的是,
他今年才十岁,没有外出游历过,
从小锦衣玉食,估计连稻和麦都可能分不清楚,但是却能凭借想象,写出这样一首诗,这样的共情能力、思维敏捷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沈江霖走后,并不知道张先生的感慨万千,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也觉得有点难度,既要限词限韵,又要规定主题,就和那些八股文一样,都是带着镣铐起舞。
不过他腹内诗书何止三百首,祖国的大好河山早就游览过一遍,为了探寻心中的哲学奥义,他还曾在乡间农家小院住了半年有余,那段时间他和村中普通的农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坐冥想,每日思考。
虽然他没有学过作诗,但沈江霖自有他的心思细腻以及独特的思考方式,同时他还有着非比常人的对世界的领悟能力,再加上上辈子广阔辽远的见识,或许和那种天才诗人无法相媲美,但是用着这个身体写出来这篇《春耕》,实在是给了张文山不小的震撼。
张文山等到收齐答卷后,看着那帮猴儿一窝蜂散了,心中摇了摇头——或许读书进学不是每个人的追求,不来继续听课,对有些人来讲,反而会是解脱?
可悲可叹!这世上总有庸碌之人,心思不在读圣贤书上。
等到他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