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5章
个“不”字,纷纷符合。

    议事议得极顺利,到末了,朱昱深对兵部道:“陈谨升,你去与戚无咎打声招呼,令他指个人领着都察院去北大营十二亲军卫中择人罢。”

    陈谨升应了,与一行内阁大员对朱昱深行了礼,退出了谨身殿。

    苏晋跟着众人走了几步,想起早先戚绫与说,朱昱深之所以授意保下朱南羡,是囿于一诺。

    一时间,那个混沌不清的念头又自心头浮了起来。

    事关朱南羡的安危,她放不下。

    非是要弄清弄明白了才可。

    抬目往走在前头的身影望去,也不顾他们仍行在墀台上,尚有内侍引路,唤道:“柳昀,青樾,留步。”

    然而这一声出,周遭一众大臣的步子全顿住了。

    沈柳苏三位大人,揽了这朝堂上一多半大权,都是宫里顶了天的人物,奇怪平日里有见过沈苏二位大人私下说话的,有见过沈柳二位大人私下议事的,也有见过柳苏二位大人私下论道的,但这三人公然凑在一起,倒有些新鲜。

    或许是三位大人的心思太明敏剔透,两两相撞还好,三个人立于一处,仿佛世间鬼祟都该原形毕露,天地万物都要无处遁形似的。

    是人都有猎奇之心,奈何不敢驻足太久,略顿了顿,揖过后,退得远远的去了。

    “有些旧日私事想打听。”苏晋这才道。

    第259章

    二五九章

    “敢问二位在入翰林前,入翰林后,分受教于何人?”

    “怎么问起这个了?”沈奚有些诧异,但对于苏时雨,他是没什么好避讳的,“三岁跟着府里先生习字,五岁起跟着我爹学四书五经,之后经史子集各类杂书念了个遍,十一岁入翰林院——”

    撑起额稍想了想,“翰林学士虽众,但那年头,常授学的只有两人,文远侯与晏太傅。”

    彼时齐帛远是翰林院掌院,晏太傅是太子之师,由他二人授学理所应当。

    柳朝明亦不解苏晋为何问这个,沉默了一下,道:“儿时受教于柳氏门下,十一岁拜老御史与文远侯为师,十三岁入的翰林。”

    大随立朝伊始,皇家与门阀之间尚不似今日这般泾渭分明。翰林院初设,与其说是天子书院,不如说成专供贵胄子弟进学的私塾。

    初初一批子弟里,虽囊括了七位皇子,贵族公子却有十余之众。

    沈奚与柳昀因为年纪小,本不该随这初一批子弟入翰林进学的。奈何少年人的锋芒,若不刻意压,真是藏也藏不住。

    景元十二年,齐帛远将他二人领到文华殿,要录为翰林学生。

    晏太傅看两位小公子一脸稚气尚未洗去,忍不住质疑齐帛远的眼光,说:“这样吧,老夫出一道策问,你二人半个时辰内能答出即可。”

    半个时辰后,晏太傅单是看了两张策论上竹姿霜意的字就吓了一跳,回府将策论细读数遍,最后落下泪来,说了一句当年旧臣记忆尤深的话:“大随将来可期,江山盛世可期。”

    苏晋听了柳昀与沈奚的回答,细想了想:“照这意思,几位年长的殿下,都是文远侯的学生?”

    也无怪她有此困惑,自朱沢微后,再入学的皇子,都是受晏太傅教导了。

    柳朝明看着苏晋,明白过来:“你是想打听陛下与文远侯的私交?”

    苏晋愣了愣,未想自己的心思这么快就被他参破,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

    戚绫说,朱昱深之所以愿保朱南羡的命,是囿于一诺。

    苏晋前前后后把朱昱深敬重的,能令他许下重诺的人剔除个遍——加之此人之前应当还搅在权争里,或多或少为朱昱深添了些许助力——唯余一个文远侯。

    所以,是齐帛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恰逢雨连天简介 >恰逢雨连天目录 > 第1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