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辞坐在第一排,鹤立鸡群,出众的外貌很引人注目,但他的视线始终停留在台上窈窕的女子身上,整个礼堂的人都被他自动屏蔽了。
景初朝他笑了笑,开口道“各位同行和学子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景初!”
“看到我们的礼堂密密麻麻的都是人,我既高兴又惶恐。”
“我高兴的是大家对中医这门学科的重视,又惶恐自已的所学所识不足以支撑大家对我的期待。”
“下面,我将尽全力把我探索而得的知识理论,实践经验与大家共享,希望未来的医道之路,我们一起扶持,共同行走,让中医这门独属于我们的华国文化发扬光大,走上世界之巅。”
景初正想接着说,突然有人举起了手。
景初看向那个男生,问道,“这位同学,请问你有何问题?”
那男生立刻被所有人注视着,都对他突然打断景初的话感到不满。
他涨红了脸,不好意思地道,“景老师,我有同学在别的城市学中医,他听说我们可以听您讲课,强烈要求我开直播,他和学校里的同学都想听您讲课。”
他此话一出,立刻引起骚动,也有人附和道,“景老师,我们这边也有同行想听您,不知可否让我们开直播?”
对此景初当然没有意见,她看向郑校长。
郑承志见景初同意直播,连忙让校宣传部搬来摄影设备,固定好,并在学校官网推送直播链接,对座位上的人道,“你们通知那些想听景老师讲课的人进中医科大官网分享的直播间。”
消息一放出,中医科大学的直播间立刻涌进上百万人,有的是中医生或医学子,也有的是病人或病人家属……
第173章
换个角度看生命
一切准备就绪,景初拿起话筒继续她的课。
“我站在这里看下去,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脸色憔悴?是昨晚熬夜了吗?还是最近休息不好?”
台下的人听了都笑了。
“大家知道大医孙思邈吧?”景初问。
所有人都点头。
“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学家,大养生家,活到一百多岁依旧可以生活自理,动作不衰。”
“孙思邈自幼天资聪敏,七岁就能日诵千言,素有神童的称号,弱冠之时已精通诸子百家,名闻朝野。按道理像孙思邈这样的人应该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可他为何会学医?”
“因为孙思邈是个药罐子,身体很虚弱。他天天寻医访药,为了治病散尽家财,却依旧没有见效。于是他一边生病,一边在病中学医,认为方药养生之术不可不学。”
“他只要一听说谁在医学上有一技之长,或懂得一些养生之道的人,他便不远千里前往请教。”
“这是他谦虚的精神,也是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孙思邈明白,读万卷书不足以成才,学识若不能在实践中检验,便是一堆废纸。”
“所谓的理事圆融,知行合一,便是如此。”
“所以不管是过去的孙思邈,还是现在的我们,知行合一,践行天下,尤为重要。那么我为何要提孙思邈呢?因为我们都是学医者,孙思邈用他的身体总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的长度与质量不是完全由先天父母所决定的,若我们懂得调理或养生,照样可以延年益寿。”
“我们常说,医者不能自医。为何不能自医,因为一叶障目不能正确判断自已的身体。我们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可我们却治不了自已,你说病人能信你几分?”
“为何我们医者要等到生病了才来自医?上医治未病,我们经手的病案都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人的疾病都是因为自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