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3章
已有一月,丧仪当已毕了,殿下哀荣,唯有将来追赠。殿下纵然回京,也已于事无补。”

    这一句于事无补,使得汉王悲从中来。她眼泪不住地落下,抬眼望着君瑶,哽咽道:“我离京前,阿姐特来送别,我说了要助她……却什么都没有做。”

    倘若她不那么没用,能与阿姐内外相应,德文也不敢下手。汉王这一想,从哀痛到自责,眼泪越发落得厉害。

    君瑶叹息,哪有这么多倘若。大长公主威重,有影响局势之能,诸王觉得她碍事,急于独立的皇帝更觉她碍眼,偏生她又忠贞,无自立之心,这下场,或早或迟罢了。

    汉王越想越自责。君瑶劝不好她。

    于凡人而言,这世上什么过错皆可弥补,唯生死之别,无可补过。人去了便去了,再是追悔,也莫可奈何。

    汉王也非什么都不懂,她知若是执意入京,必是出不来了,皇帝连大长公主都敢杀,何况是她。

    正因如此,汉王深觉自己无能,大长公主生前,她不能助她,她去后,她也不敢入京,在她灵前敬一杯薄酒。

    这一悲伤自责,兼之受寒,汉王当夜便发起烧来。

    国相急得团团转,小殿下一贯康健,从未染恙,乍一病,竟是来势汹汹,教人担忧。朝中多难,民间又是濒临涝灾,这关口,殿下可病不得。

    国相领了大夫匆匆而来,至汉王寝殿前,幸而有君瑶在,将大夫拦在殿外。国相拗不过,又知汉王去岁箭伤,是君瑶医治,只得由了她,领着大夫,候在殿外,以备不时之需。

    君瑶应付过国相,重又入殿。

    汉王躺在榻上,双目紧闭。君瑶在她身旁坐了,自锦被下寻到她的小手,握到手心,灵力自手心渡到汉王体内,替她驱寒,又护住心脉,以免殿下哀思过度。

    雨仍在下,汉王宫中,雨水漫道阶前。

    雨声阵阵入耳,扰得人心烦意乱。汉王烧得迷迷糊糊,只觉得阿瑶握住她的手,很舒服。她努力睁眼,想要唤君瑶,还未张口,便想起大长公主薨逝之事,心中哀痛彻骨。

    “阿瑶。”她唤道。

    君瑶答应,没再说旁的,只望着汉王。

    汉王泪水落下,也没有说话,心中却想,阿姐没了,她只有阿瑶了。

    第八十二章

    咸安元年,

    注定是一多事之秋。

    讣告传到汉王府第三日,

    赵地又有消息传来。濮阳大长公主府长史,

    手持大长公主手书入赵,

    手书称,天子不肖,

    无亲伦无厚德,施政惫懒,

    刻薄寡恩,

    上不能承先帝遗志,

    下不能安天下万民,令诸王共讨之。

    若只如此,

    倒也无妨,

    大长公主虽为顾命之臣,到底仍是臣,臣岂能论君?皇帝大可下诏斥责。

    然而随大长公主手书同至赵地的,

    还有一份先帝密诏,诏令大长公主“事有不便,

    以便宜论上”。

    如此大长公主便有“废君”之权,

    手书也随之合乎礼法。

    国相将此事禀与汉王之时,

    汉王正坐在檐下。

    雨还在下,时密时疏,却未停过。汉王静静地看,听国相言道:“大长公主去后,朝中本就惶惶不安,

    有此密诏,人心怕是愈加溃散了。”

    汉王点了一下头,只三日,她瘦了一圈,王袍穿在身上,空落落的,愈发显得清瘦。

    国相一时无话,默了默,还是说起汉国之事:“雨一直不停,听闻代河已多处决堤,代王再无举措,臣恐殃及我汉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桃花曲简介 >桃花曲目录 > 第2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