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面就没了,因为人失踪了。

    林默急切地翻开泛黄的复印件。扉页上用娟秀的毛笔字写着苏婉清日记,民国十二年春。

    苏婉清...林默轻声念出这个名字,舌尖泛起一股奇怪的铁锈味。

    对,据说是个才女,精通多国语言,痴迷神秘学。王浩坐在床边,日记里提到她在家设立了一个叫夜谈室的地方,邀请文人学者讨论超自然现象。

    林默快速浏览着前几页。大部分是些日常琐事和对时局的看法,直到民国十三年夏天的一篇:

    七月十五,夜。镜中再见彼影,已能对话。彼自称吾之真形,言此世为牢,彼世为真。吾虽疑为幻,然其所言《道德经》玄理,非吾所知。异哉。

    林默的呼吸变得急促。这描述与他最近的经历惊人地相似。

    找到什么了王浩凑过来看。

    林默翻到下一页,指着一段文字:看这里...她开始做实验了。

    八月廿三,晴。依彼所示,置铜镜七面于室,按北斗状排列。子时燃青灯,诵彼所授咒文。初无异常,丑时三刻,东面镜现波纹,如投石入水,有手自内出,色青白。吾惧而灭灯,异象遂止。然室内檀香气三日不散。

    林默和王浩交换了一个眼神。王浩先开口:这听起来像是...

    召唤仪式。林默声音干涩,她在尝试与镜中世界建立联系。

    继续往下翻,日记内容变得越来越诡异。苏婉清详细记录了她与镜中己的对话,以及进行的各种实验。最令人不安的是民国十五年冬至那天的记载:

    十二月廿二,大雪。彼终告其实:吾等皆囚徒也。世界如书页重叠,常人只读其一,而彼能见多页。吾问脱困之法,彼言需通道与载体。通道为特定故事,载体则为能书此故事之人。吾疑为疯癫前兆,然今晨见所书情节成真——吾笔下之花瓶中玫瑰,今晨竟现于案头,与所写分毫不差。此非幻也。

    林默的手开始发抖。这不正是他现在的处境吗笔下情节在现实中上演...

    老林...王浩担忧地看着他,你脸色很差。

    林默没有回答,继续快速翻阅。日记在民国十六年春戛然而止,最后一篇写道:

    三月初九,阴。彼言时机已至。今夜当完成夜谈录,使两界通道大开。吾惧而期,恐此身为容器,又恐永囚此世。然已无退路矣。若后人得见此记,当知苏婉清非疯非妄,实见...

    日记在这里中断,后面是几页被撕掉的痕迹。

    她消失了。王浩说,就像传说中那样,连人带茶室一起。

    林默盯着那未完的句子,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爬上脊背。实见...后面苏婉清想说什么实见何物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部分。王浩从背包里又拿出一本装订简陋的小册子,我朋友说,在苏婉清失踪后十年,有人在上海一家小报社出版了这本《夜谈斋异闻录》,作者署名镜中人。

    林默接过小册子。纸页已经脆黄,封面用褪色的红墨水印着书名和一幅奇怪的插图——一个穿旗袍的女人站在七面镜子中间,其中一面镜子里映出的是个面目模糊的男人。

    里面写了什么林默小心地翻开第一页。

    各种怪谈,但最诡异的是...王浩帮他翻到中间一页,这篇《镜书》,读读看。

    文章很短,不到千字,讲述一个作家如何通过镜子与另一个自己交流,最终两人合写一部。当完成时,作家消失了,而他的房间里只留下一面破碎的镜子和一叠写满陌生笔迹的稿纸。

    林默读完后,发现文章末尾有一段用铅笔写的批注,字迹很新:第七例。模式相同:瓶颈作家→遇见编辑→签协议→完成特定故事→消失。警告:她正在寻找完美容器。

    你朋友写的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夜谈斋》简介 >《夜谈斋》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