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周的服务器——这才是他真正的金矿。
雪落下来时,老周在城郊租了间仓库。他雇了两个辍学的少年,专门用软件筛选收集到的手机号:标注学生宝妈打工的归一类,这些人换机周期短,对价格敏感;标注企业高管程序员的归另一类,这些人更在意是否原装。少年们坐在电脑前敲键盘,屏幕蓝光映着他们青春痘密布的脸,像极了三个月前在废品站看视频的自己。
真正让他跻身上层的,是春节前的那场局。经同学介绍,他在某酒店后厨见了上游陈哥。穿貂皮大衣的男人咬着雪茄,把两箱全新手机后盖推过来:老周啊,你玩的那防拆标签挺有意思,以后我的货都走你这儿贴标。蒸汽从后厨的蒸笼里冒出来,模糊了陈哥手腕上的劳力士,却让老周看清了桌上的合同——每贴一张标签抽成五毛,月保底十万张。
开春后,老周在城中村开了家手机回收连锁。红底白字的招牌下,穿统一制服的店员举着二维码:大叔,旧手机高价回收,扫码估价立减50。他坐在二楼办公室,看着监控里拎着蛇皮袋来卖手机的老人,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蹲在巷尾时,裤兜里装着的半块硬饼。店员熟练地拆开手机,用镊子夹出主板上的零件,后盖扔进旁边的塑料筐——那里已经堆了三百多个带防拆标签的X90后盖。
故事的最后,老周在郊区买了套房。搬家那天,他把电子秤锁进地下室,却在衣柜最深处藏了本泛黄的记账本。第108页记着最新的商机:某平台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旧手机回收价提高30%,但要求必须保留完整防拆标签。他摸着下巴笑了,拨通了陈哥的电话:咱们的标签该升级了,这次做带荧光防伪的...
窗外,城中村的天空依然灰扑扑的。穿校服的少年蹲在巷尾,给刚买的九成新手机贴膜。贴膜纸下,防拆标签的荧光防伪纹在夕阳下若隐若现,像极了老周第一次在废品站看见的,那道让他心跳加速的蓝光。
第二章
《鞋底的黄金》
深秋的城乡结合部飘着烂菜叶味,老陈蹲在修鞋摊前用锥子撬鞋底,指甲缝里嵌着黑胶。他面前摆着三只铁桶:左边装着从废品站收来的旧皮鞋,中间是剥离下来的鞋底,右边堆着发霉的鞋垫。隔壁卖烤红薯的老李扔来半块饼:修双鞋才赚五块,你倒腾这破鞋能发财
老陈没搭话,用镊子夹起片鞋垫——底下赫然印着意大利手工定制的烫金字,鞋垫边缘却有机器缝合的线头。三天前他在垃圾站看见收废品的老王扔了双Burberry皮鞋,鞋跟磨损严重,但鞋面油皮完好。他花五块钱捡回来,用酒精擦去泥污后,发现鞋内侧有个极小的瑕疵品标签。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那个雨夜。暴雨冲垮了废品站的围墙,老陈冒雨抢救浸泡的皮鞋时,发现了二十箱某品牌断码鞋。箱子泡了水,鞋盒上的专柜正品印字晕开,但皮鞋本身只有轻微水渍。老王蹲在旁边抽闷烟:这批是某电商平台的七天无理由退货,买家嫌尺码不对,退回来就没法当新鞋卖了。
老陈摸出裤兜里的记账本,在第17页写下断码鞋=正品瑕疵=低价货源。他连夜跑了三家劳保鞋厂,找到能做原厂级鞋底的代工厂。当厂长把新鞋底放在他面前时,他用放大镜仔细比对——纹路深度、防滑颗粒位置,甚至鞋底边缘的激光打码都分毫不差。
第一个月,老陈在夜市支起外贸尾单皮鞋摊位。红布上摆着十双全新正品,鞋盒上贴着他自制的剪标特惠标签。穿貂皮大衣的女人拿起双短靴:这皮子看着像真的。他故意翻开鞋垫,露出模糊的原厂标:您看这做工,专柜卖两千八,我这儿只收零头。女人犹豫时,他补了句:这批货月底就没了,下批都是剪标更狠的。
真正的生意在凌晨三点的物流园。老陈租了间仓库,雇了两个下岗女工,专门给断码鞋改头换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