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75年的秋天,杜远航背着行李站在青山村的村口,望着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错落有致的土坯房,心里五味杂陈。作为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的一员,他离开了生活十八年的城市,来到这个地图上都难找的小山村。
杜远航同志,欢迎来到青山村。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穿着蓝布褂子的姑娘向他走来,脸上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我是村支书的女儿林晓梅,负责接待你们这批新来的知青。
杜远航有些局促地握了握她伸过来的手,那手掌粗糙却温暖,与他以往接触的城市女孩截然不同。你好,我叫杜远航,从省城来的。
知道知道,名单上写着呢。林晓梅爽朗地笑着,眼睛弯成了月牙,走吧,我带你去知青点。你们这批来了五个人,你是最后一个到的。
杜远航跟着林晓梅穿过村子,不时有村民好奇地打量他。几个小孩跟在他们身后,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个城里来的白面书生。林晓梅不时回头瞪他们一眼,孩子们便嬉笑着跑开。
别介意,村里难得来新人,大家都好奇。林晓梅解释道,尤其是像你这样长得俊的男知青。
杜远航耳根一热,不知该如何接话。他从小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性格内敛,不擅长与陌生人交流,更别说是这样直爽的农村姑娘。
知青点是一排低矮的土坯房,门前有一小块空地,种着几棵不知名的野花。林晓梅推开最边上的一间房门:这是你的住处,已经打扫过了。隔壁住着苏雨桐同志,她是前天到的。
正说着,隔壁的门开了,一个纤细的身影走了出来。那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裳,齐耳短发,皮肤白皙得不像农村人。看到杜远航,她明显愣了一下,随即低下头,声音细若蚊呐:你好,我是苏雨桐。
这是杜远航同志,你们以后就是邻居了。林晓梅介绍道,语气突然变得公事公办起来,苏同志,你带杜同志熟悉一下环境吧,我得去大队部开会了。
林晓梅走后,气氛一时有些尴尬。杜远航清了清嗓子:你也是知青从哪里来的
上海。苏雨桐抬起头,露出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我父母都是教师。
我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在医院工作。杜远航不自觉地报上家门,随即意识到这像是在攀比,连忙补充道,我是说...我们情况差不多。
苏雨桐嘴角微微上扬:城里来的都不适应这里。昨天我去挑水,差点摔进井里。
两人相视一笑,初见的拘谨消融了几分。
接下来的日子,杜远航深刻体会到了不适应的含义。第一天参加集体劳动,他被分配去玉米地除草。烈日当头,弯腰不到半小时,他的后背就湿透了,手掌磨出了水泡。而周围的村民却像不知疲倦似的,一边干活一边说笑。
你这样不行。林晓梅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边,蹲下来示范,要这样,手腕用力,不是整个手臂。她的动作干净利落,杂草应声而断。
杜远航试着模仿,却笨拙得像只鸭子。林晓梅忍不住笑出声:算了,今天你先跟着我,我教你。
整个上午,林晓梅耐心地指导他各种农活技巧。她说话直来直去,批评起来毫不留情,但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她又会毫不吝啬地夸奖。这种直率的性格让杜远航既窘迫又安心——至少他知道她说的都是真心话。
中午休息时,杜远航发现苏雨桐独自坐在田埂上,脸色苍白。他走过去,看见她捧着窝窝头却一口没动。
不舒服吗他关切地问。
苏雨桐勉强笑了笑:有点中暑,没事的。
杜远航从行李里翻出母亲塞给他的清凉油:试试这个,很管用。
苏雨桐感激地接过来,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触电般缩了一下。杜远航注意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