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有多做停留,然后拉开对面的椅子,安静坐下。
两位新闻系教授在她到明大任教时都已是德高望重的权威,其中一位比较特殊的,就是新闻系副主任,连睿庭的妈妈王晓恒。
静好突然有点好奇另外一边的考场里,面试韦婉的考官都有谁,难道会是荆霄吗?
“叶静好同学,”王教授翻阅手中资料,抛出第一个问题,“文科基地班有很多选择,你为什么要报考新闻系?”
“因为想要见证时代。不出十年,现有的新媒体会被其他全新的形式所替代。这个过程残酷又充满变数,应该会很有意思。”
两位教授来了兴趣:“十年,全新替代?你根据什么做这个判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静好想了想,“根据信息时代新兴事物发展的裂变速度推算。传统媒体势微的过程持续不止十年,是因为那时候信息时代还没有真正开始。您可以看到这几年,很多东西的消失就是一夜之间的事,甚至根本不等普通人意识到,就没有了。”
从阶梯式到几何级数式递增,再到核裂变一样的急剧膨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缩短了。
“我有数据可以支撑这样的论断,但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呈现。如果能够进入新闻系学习,我愿意以论文或模型的形式来证实我的观点。”
她有这样的自信,不能录取就是他们不给她机会,并不能证明她说的就不对。
两位教授脸上露出激赏神色,王教授按下手中案卷:“听说你之前在基地班不去上课,不交作业?”
静好明白了,这个面试其实无关专业素养,更多的是了解本人的情况。
看看叶家这位大小姐是否真如传闻所说那样趾高气昂,又不爱在学业上下功夫。
“之前我跟同学比较生疏,需要小组讨论的议题我参与度低,所以交不出作业。”
“那么之后呢?”
“今后我会学习与人协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大概都没想到她这样坦诚,王教授语重心长:“新闻这个专业不是单打独斗可以成事,一则新闻署名也许只有一两个人,但背后往往是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
“我明白。所以这回的采访稿我跟韦婉同学有分工协作,那些照片全是由她拍摄,与采访对象对谈时的记录也有相当部分由她整理。”
其实在刚才的面试过程中,静好已经能感觉到,这份答卷应该完成得不错,对于专业素养他们已经基本有底,因此面试着重看学生品行和潜力,而不是聚焦在专业领域。
话题终于被引到这回的采访稿上。
王教授笑笑,摘下眼镜,看了看旁边的傅修云。
自始至终,他们似乎不打算说明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场合。
相信这也是考核的一部分。
静好终于再次看向他。
傅修云说:“其实我没有什么要问,采访稿中关于我的部分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静好说:“对谈时荆霄少校比较健谈,多数素材从他角度给出。”
“也可能只是你们整理材料时发生偏差。”
她刚刚说过整理对谈素材有相当部分都是韦婉负责。
他是指望看到她将责任推给同伴?
“稿子由我主笔,内容切入点和主次分布都由我决定,或者说由我的能力决定。现阶段我只能写好一个主要人物的采访稿,将来如果我成为知名记者,再碰到傅少校,再为你写专访也不迟。”
两人的对话□□味十足,虽然名为面试现场,叶静好却该怼就怼,好像一点也不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