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粮票陷阱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拍打在窑洞的窗户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无数细小的手指在轻轻抓挠。
林秀蹲在土灶前,把最后一块干榆树皮掰碎,小心翼翼地放进沸腾的铁锅里。
锅里的水已经煮得发白,几片枯黄的野菜叶子在浑浊的水中翻滚,散发出一丝若有若无的青草气息。
"妈,我饿。
"四岁的□□蹲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翻腾的"食物"。
他瘦小的身子裹在一件明显大了一号的棉袄里——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一件冬衣,袖口已经磨得发亮,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
孩子的脸颊凹陷,显得那双眼睛格外大,在昏暗的窑洞里闪着渴望的光。
林秀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手指穿过他枯黄的头发时,指腹清晰地感受到了那突出的头骨轮廓。
她心里猛地一揪,喉头涌上一股酸涩,又被她强行压了下去。
"再等等,"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出奇地平静,"等妹妹醒了我们一起吃。
"窑洞角落的土炕上,一岁半的周小雨蜷缩在一堆破布里,那些布条有蓝有灰,都是从旧衣服上拆下来的。
孩子的小脸因为营养不良泛着不健康的青黄色,嘴唇干裂,即使在睡梦中也不时发出微弱的呜咽声。
林秀轻手轻脚地走过去,蹲下身,用掌心轻轻贴了贴孩子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烧。
这个发现让她紧绷的肩膀稍微放松了些。
这是1961年1月,寒冬腊月。
林秀穿越到这个饥荒年代已经三个月了。
三个月前的那个早晨,她还在二十一世纪某农学院的实验室里,戴着橡胶手套研究抗旱作物的细胞切片。
一睁眼,却成了六十年代初一个丧夫的年轻寡妇,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住在这孔透风的破窑洞里。
林秀的目光扫过窑洞:泥坯墙上的裂缝用碎布条塞着,一张瘸腿的桌子用石块垫着,角落里堆着几捆干柴——那是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后山捡来的。
最值钱的家当大概就是灶台上那口铁锅,还是丈夫参军前用公社奖励的工分换的。
锅里的"饭"煮好了,林秀用木勺搅了搅,那所谓的"饭"不过是混着野菜的榆树皮糊糊。
她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日历——一张印着"农业学大寨"的旧宣传画,边角已经卷起。
日子被她用炭笔一天天划掉,今天是1月17日,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
"妈,"小川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我能先喝口汤吗?肚子疼"林秀看着儿子捂着肚子的样子,知道那是长期饥饿导致的胃痉挛。
她咬了咬下唇,从碗柜里——如果那个用木板搭的架子能称为碗柜的话——取出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
"就一口,"她舀了小半勺汤,吹了吹,"太烫,慢点喝。
"小川双手捧着碗,像捧着什么珍宝,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口。
热汤下肚,孩子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尽管那汤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林秀别过脸去,不想让孩子看见自己发红的眼眶。
她伸手从灶台旁的小罐子里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包着三粒粗盐——这是家里最后的调味料了。
犹豫了一下,她又把盐放了回去,今天不放盐了,得留着过年。
就在这时,炕上的小雨动了动,发出一声微弱的啼哭。
林秀赶紧走过去,把孩子抱起来。
一岁半的孩子,抱在怀里轻得像片羽毛,隔着单薄的衣衫能清晰地摸到一根根肋骨。
"乖,不哭,"林秀轻声哄着,手指轻轻抚过孩子浮肿的眼皮——这是营养不良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