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章 让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钞。

    即便没有现银,他也能无限量印钞,怎会因百万两而有所触动?

    “你制定的宗室承袭制度规定,亲王爵位世代相承,亲王之子则降封郡王。”

    “郡王年俸六千石米,宝钞二千八百贯,咱们就按六千两计算。”

    朱棡继续分析着。

    “哪位亲王若只有十个儿子,该不算过分吧?”

    “您一向提倡多子多福,身为大明亲王,自当身体力行。”

    “如此一来,单是郡王便会有两百位,每位郡王六千两银子,合计便是百二十万两。”

    “再加上亲王们的俸禄,大明每年宗室支出已然达到二百余万两。”

    “更别提公主、郡主、县主以及各种杂费,咱们一年得准备三百万两才够。”

    朱棡听罢,直直盯着朱元璋问道:“单是每年三百万两,难道国库还撑得住?”

    此言一出,朱棡心中其实已猜到答案——这并非极限,否则后来为何会改藩王俸禄为万石?

    还不是因为国库实在难以承受这般开销。

    明朝宗室制度与汉唐宋不同,最致命之处在于没有降等袭爵的规则。

    这意味着随着岁月流转,每代皇帝封皇子为亲王,亲王再分封郡王,宗室人数愈发庞大。

    加之宗室享有丰厚岁赐:米粮、布帛、金银、盐、茶乃至马匹草料,开支浩繁。

    如此重负,几乎压垮明朝财政。

    “三百万两而已,何足挂齿!”

    朱元璋依旧满不在乎地笑答。

    朱棡闻言,双眼瞪得老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旁的朱标也回想起某些往事,轻笑着附和:“确实不多。”

    “难道是我穿越错了?明朝何时变得如此富裕?”

    面对父子俩的笃定神情,朱棡越发困惑,却又隐隐觉得遗漏了什么重要之事。

    “你整日忙于军务,自然不知今日的大明早已非同往日。”

    朱元璋话毕,脸上浮现出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

    “蠢货,库房空了咱们可以印宝钞嘛!”

    ……

    “666!”

    随着朱元璋话音落下,朱棡忽然想起自己忽略了一件事。

    洪武八年,各地铜矿停采,洪武通宝的产量远远不够支撑军费、农业发展以及北伐所需的开支。

    于是朱元璋下令发行大明宝钞,将其定为官方货币。

    为了确保宝钞普及,朝廷采取了严厉手段。

    比如禁止金银流通,大笔交易禁止用铜钱,私造宝钞者必死无疑等。

    因此,大明宝钞的推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明初财政紧张的局面。

    不论是北伐所需军饷,还是修建农田水利的费用,都依赖这种纸币完成。

    然而,朱元璋确实当得起“流氓”这个称号。他天生如此,并不具备经济智慧。

    何谓“流氓”?

    此词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贬义,而是指失去根基的人。

    流者,无地之人;氓者,既无地又无居所。

    两者合称,便是“流氓”。

    依此看,朱元璋确实符合这一定义——他早年无田无产,若非参军,恐怕还流浪街头。

    这样的人,怎会懂得经济之道?

    终究只能靠大明王朝的信誉勉强维系罢了。

    朱元璋手段高明,却在铸造大明宝钞时玩得太过火。他一心追求利润,完全不顾后果地大量印刷,从始至终都没控制好数量。

    北伐草原要钱?印!

    救济灾民?印!

    修建水利工程?印!

    只要是需要用钱的地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在大明当暴君简介 >我在大明当暴君目录 > 第13章 让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