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笑笑笑
    车站外,三人看着姜知年跟在白景书后边出来,都是一脸憋笑,姜知年拿眼神威胁他们,又问:“时间不早了,你们想先回家还是先吃饭?”“先去吃饭吧,不然你们到家还要劳动家里人,一起吃了得了。

    ”刘朝阳下了决定。

    姜知年带他们往最近的国营饭店走,正好上回来省城进去过。

    他们五人一人要了一碗面,还有两个菜,饭后,刘朝阳不知去哪讨了个袋子,把带的山货一分为二。

    姜知年详细问过白景书是什么图纸,得知是陈三叔让他做一款能被拖拉机带动的犁地机器,他做了设计,又跟自己在机械厂做工程师的父亲几次通信修改,只是没有实物始终无法确定可行性,正好纪清瑜父亲是省城机械厂的高级工,大队长便让他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得到帮助。

    至于他如何能在短短几月就出图纸,他说多亏姜知年提供的方向,她的图虽然简略,但整体设计很有见地,他也是在她的基础上做改动和细化。

    姜知年就很不好意思,抄后世难道她要骄傲吗?连说没有没有,她不过是拾人牙慧,拿了别人的设计来用,至于设计者是谁,那谁知道呢,她也就是到处收集资料时无意收获一本笔记罢了。

    笔记?她得找找,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真要?没事,她还有变幻字迹的好手艺,回去就编一本。

    太新?大不了就说丢了,但她记性好,背下来了。

    再深入就不礼貌了,她忙转移话题,说感觉陈三叔让找机械厂这事不是很靠谱,这种小项目大厂未必会接。

    她的记忆里,这个厂后世应该是军工厂,纪清瑜也说现在厂里没有农机业务,大队长那她也说过,他还是坚持让他们一起来。

    (陈三叔:蠢犊子!知不知道什么叫关系套关系!)她问陶耘农科院有没有做农机研制的老师,得到一个模糊不清的答案,革命前应该是有相关研究的,现在老师还在不在都不好说。

    他们觉得也不必急着兵分两路了,先去农科院看看吧。

    虽然一致同意纪清瑜可以先回家探亲,提前跟她父亲通气,但遭到她的严词拒绝,于是五人一起行动。

    陶耘先带他们去了自己家,没有人,他的弟妹上学去了,父母都在上班,略修整一番他们便往办公区去。

    整个农科院一片萧条,陶耘听他们问有些难过,自运动开始,许多专家、学者被打倒、下放,科研工作基本停滞,他的父母没下放,但日子也不太好过。

    陶耘母亲吴老师见到儿子如何激动暂且不提,她领着人去找陶父,又是一番欢聚景象。

    平复心情后,他们问起儿子怎么突然回家,得知是与同伴出公差,对同行几人更加热情了。

    他们去了待客室,姜知年掏出方案详细解释大队搭建大棚种植水果、反季节蔬菜的构想,以及他们需要目前缺乏技术、良种的困境。

    陶老师研究方向是玉米良种的培育,吴老师则是小麦抗倒伏,看似跟他们要做的不搭嘎(刘朝阳:不!很搭!),但他们认识人啊。

    陶老师介绍隔壁省农学院有位赵老师,他研究的就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使农作物增产。

    早在1962年,他就提出要研究生产我国的农用塑料薄膜,次年,我国第一批农用地膜问世,后来他又贡献出地膜覆盖、大棚覆盖等多项成果,这些研究领先世界。

    他向全国推广塑料大棚的提议,得到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只是革命期间推进艰难,成果不显。

    陶老师曾在一次会议中与他相识,在他的描述中,赵老师正直、勤恳,对自己的研究极为上心,所以他觉得赵老师听到柳树大队主动找技术修建大棚的消息一定会很激动,他会尽快传信给他,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越七零做村霸简介 >穿越七零做村霸目录 > 笑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