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纪晓岚病逝前偷偷交给我的那本手稿;广州造船厂被拆解的战舰残骸……
我猛地坐起来,打开电脑,疯狂搜索着一切与乾隆朝相关的资料。
大多数历史记载与我记忆中的正史相符,但那些我亲身推动的改革、那些被刻意抹去的尝试,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
直到深夜,我在一个冷门的学术论坛发现一篇帖子,提到故宫博物院某仓库中收藏着一批来历不明的西洋机械图纸。
据推测可能是乾隆朝后期物品。发帖日期是五年前,后续无人关注。
我的心跳加速。那是谭嗣同的作品!一定是他被流放前藏起来的那批设计图!
彻夜未眠。我重新梳理了论文方向,不再局限于技术交流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探讨:
为什么乾隆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技术差距会迅速拉大为什么即使有开明统治者意识到问题,改革依然失败
清晨,我红着眼睛来到张教授办公室。没等他开口,我就将新的思路和盘托出:
教授,我想从制度惰性、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分析……
张教授越听眼睛越亮,到最后简直是拍案叫绝:好!这个视角新颖!
特别是你能结合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比儒家文化对技术革新的抑制……不过,他疑惑地看着我,你什么时候对清代思想史这么了解了
我沉默片刻,给出了一个不算谎言的回答:昨晚……顿悟了。
接下来的一周,我沉浸在论文写作中。每敲下一个字,都像在和自己双重记忆对话。
现代学术训练让我能理性分析,而那六十年的帝王记忆则赋予我近乎直觉的洞察力。
周五的研讨会上,我的报告引起激烈争论。
你的结论太悲观了。
同门的李磊反驳道,
如果乾隆更开明一些,改革更彻底一些,或许能避免后来的悲剧。
我摇摇头,眼前浮现出和珅那张虚伪的面孔,太后临终前的威胁,还有满朝文武的保守与麻木:
不是个人的问题。当时的大清,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文化观念到社会结构,都不具备自发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即使有开明君主强力推动,改革也会被既得利益集团和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所扼杀。
但这不成了历史决定论吗另一个同学质疑,照这么说,个人在历史中毫无作用
不完全是。我想起了藏在故宫某处的那些图纸,还有留学生偷偷带回来的书籍,个人的努力或许无法立即改变历史走向,但可以为未来埋下种子。问题是,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是否还来得及让这些种子发芽。
讨论越来越热烈,张教授最后总结:林远的观点确实有些激进,但提供了宝贵的新视角。我建议你把论文拓展成硕士论文,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散会后,我独自来到校园湖边。秋风吹皱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
我的思绪飘向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谭嗣同的图纸是否还完整保存留学生的手稿流落何处广州造船厂的遗迹是否还在
手机突然震动,是图书馆催还书通知。我这才想起那本被我口水浸湿的《乾隆朝中西技术交流研究》。翻开归还时,封底一张小纸条飘落在地。
捡起来一看,是一行潦草的字迹:故宫博物院地下库房B-17,未经编目。
我呼吸一滞。这是谁留下的难道是那个论坛发帖人还是……
不管怎样,我知道自己必须去一趟北京。
站在故宫高大的红墙外,我心跳如鼓。凭借学生证和死缠烂打,我终于获准进入非开放区域的文物保管部。一位姓王的研究员接待了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