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块污渍被清除,他的呼吸骤然停滞——照片里,祖父穿着笔挺的中山装,与几位陌生人并肩而立,身后墙上隐约可见地下联络点的字样。
一、历史的裂痕
1975年的雨夜,林建国蜷缩在知青点的草铺上,听着雨水敲打窗棂的声响。一封加急电报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父亲突发重病,速归。当他连夜赶回厦门时,迎接他的却是空荡荡的家。邻居告诉他,老人临终前攥着个木匣,被几个穿中山装的人带走了。
您当年放弃学术研究,真的是因为下放影响前途吗林默将修复好的照片推到父亲面前。林建国刚能勉强坐起,输液管随着他颤抖的手微微晃动。阳光落在照片里祖父坚毅的面容上,老人胸前别着的铜质徽章在AI修复下清晰可见——那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标志。
沉默良久,林建国沙哑着开口:那个木匣里...是抗战时期的密电码本和烈士遗物。我从下放地回来时,有人警告我...如果继续研究集美抗战史,那些文物就会永远消失。他的目光落在儿子带来的铁盒上,你在李林园找到的文件,当年我父亲也在寻找。
二、沉睡的呓语
三天前的深夜,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林建国突然陷入呓语。爸...我错了...他的手在空中抓握,我不该怪您...那些信我都看到了...守夜的林默急忙按住父亲乱动的手,却在床头柜发现一本破旧的日记本。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张字条,是祖父临终前的字迹:建国吾儿,勿念。文物已妥善安置,你要守护好真相。原来当年祖父为保护革命文物,故意与儿子决裂,将所有秘密深埋心底。而林建国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宁可放弃学术前程,默默收集着被岁月掩埋的证据。
他一直在等一个道歉的机会。主治医生看着林默通红的眼眶,轻声说道,昏迷时的呓语,往往是最真实的心声。
三、废墟边缘
工坊拆迁的通知贴在斑驳的砖墙上,红色印章刺得林默眼睛生疼。开发商的推土机已经开进隔壁街区,轰鸣声震得工作台上的老照片微微颤动。他翻开父亲未完成的《集美烽火》手稿,在李林园章节的空白处,父亲用红笔反复写着:真相需要活着的载体。
我们申请将工坊和李林园列为抗战文化遗址。林默把整理好的材料推到文化局工作人员面前,这里不仅是我家的产业,更是集美抗战历史的见证地。然而对方却摇头:手续不全,而且开发商的资金已经到位...
回到病房,林建国正强撑着身体修改书稿。当年祖父建立地下联络点时,也面临过绝境。他指着窗外阴云密布的天空,但只要有一个人记得,星火就不会熄灭。说着,他颤抖着取出珍藏多年的党员证——那是祖父遗物中唯一留存的物件。
四、燎原之势
当林默将祖父的党员证和修复的照片上传到网络,沉寂的历史突然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老照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后人纷纷联系过来,有人提供了密电码本的下落,有人讲述了家族先辈的抗战故事。自媒体博主自发制作视频,将集美抗战历史推上热搜。
文化局的电话终于响起时,林默正在为父亲读网友的留言。林先生,我们重新评估了您的申请...对方的声音带着歉意,经过专家论证,李林园和您的工坊确实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
推土机的轰鸣声在距离工坊十米处戛然而止。林默扶着父亲站在工坊门口,看着工作人员将抗战历史遗址的铜牌挂上斑驳的门楣。夕阳为父子俩的身影镀上金边,林建国的手轻轻搭上儿子肩膀,这个迟到四十年的动作,让林默忽然想起儿时父亲教他写字的场景。
把这段历史写进书里吧。林建国望着远处的李林园,那里正有志愿者在清理杂草,不是为了我们林家,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有些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