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专访
访谈的那天傍晚,苏舒提前来到了张教授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文学院顶楼一角,门外的走廊安静得能听见风声。她深x1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紧张的心情,翻开笔记本,再次检查自己准备的问题清单。
不一会儿,张教授踏着稳健的脚步,如约而至。他穿着深灰se的西装,外面罩着一件风衣,风衣的领口微微敞开,露出里面整洁的白衬衫。
“来了?进来吧!”他打开门,把风衣挂在衣架上,一pgu坐在那张皮椅里。苏舒x1了一口气,在张教授前面坐了下来。他看着她如此紧张的神情,有点好笑:“你好像很紧张,呵呵,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
“嗯!”苏舒点点头,深x1一口气,打开笔记本,按下录音笔的开关。她调整了一下坐姿,努力让自己显得专业一些:“教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的?”
张教授放下茶杯,眨一眨眼,似乎陷入了回忆。他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应该是很小的时候。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家里条件一般,就书特别多。父亲是个中学语文老师,喜欢读书,也喜欢收藏书。我小时候不ai出门,别的孩子在外面跑着玩,我就整天待在书房,翻看那些书。那时候能读到的不多,有鲁迅的杂文集,有几本外国文学译本,还有些父亲自己抄写的诗词。”
苏舒认真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点点头,轻声追问:“那是什么让您决定把文学当作一辈子的研究方向呢?”
张教授笑了笑,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其实一开始没想这么多。年轻时总觉得,喜欢的东西就去做,不需要理由。后来上了大学,读了更多书,才发现文学不只是消遣,它还能让人思考——关于社会,关于人x,甚至关于自己。我记得大三那年,第一次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坐在宿舍里发了好久的呆。那种文字里的力量,像刀子一样锋利,又像火一样温暖,深深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就知道,自己离不开文学了。”
苏舒一边写,一边忍不住抬头看他。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像在讲述一个悠长的故事。
她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采访,可随着对话的深入,她渐渐发现,张教授的世界b她想象得更加广阔。他聊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从乡村小学到大学讲台,每一步都带着对知识的热ai;他谈起研究兴趣,从鲁迅的批判jg神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思路清晰又充满洞见。语气平淡,像在分享一段漫长的旅途。
“您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一位?”苏舒翻了翻清单,继续问道。
“如果要选一个的话,应该是鲁迅吧。”张教授回答得毫不犹豫。
“为什么呢?”她追问,眼里闪着好奇的光。
张教授靠在椅背上,语气里多了一丝深沉:“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思想。他能在字里行间透出锋利,又不失温度。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对社会、对人x、对自己的反思。b如《呐喊》里的那些人物,他们的挣扎和无奈,其实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鲁迅用笔写出了他们的痛,也写出了希望。这也是我后来选择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原因,想看看文字怎么影响人,怎么塑造一个时代。”
苏舒点点头,飞快地记下他的话。她抬起头,忍不住问了一个清单外的问题:“那您觉得,在现在的社会,文学还有这样的力量吗?”
张教授微微一顿,看了她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赞赏。他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回答:“有,但形式变了。现在的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很多人更喜欢短视频、碎片化的内容,文学的影响不像过去那么直接。可它的力量还在,只是藏得更深了。b如网络文学,虽然有人觉得它浅薄,但它也在反映当下的生活和情绪。文学从来不是脱离社会的,它总会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