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归山
片,银发在火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见他们进来,务婆只是抬了抬眼皮,又继续研究那些模糊的图像。
"阿婆,"吴晓梅用苗语轻声问,"关于那个洞"
"银洞。"务婆突然用汉语打断她,"汉人叫矿,苗人叫洞。不一样。"
龙安心蹲下身,平视老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务婆放下照片,从火塘边拿起一根细长的银针——杨公的作品,针尖闪着寒光。她将针尖指向照片上的某个细节:洞壁壁画中,一个祭司模样的人正在将稻穗插入石缝。
"汉人取宝,"她慢慢说道,吴晓梅同步翻译,"苗人养宝。银洞是子宫,稻种是婴儿。懂吗?"
龙安心盯着那个画面。祭司手中的稻穗不是随意插的,而是精准地插入一条矿脉纹路的末端就像是将种子播入土地,只不过这里的"土地"是矿脉。
"他们在矿洞里种庄稼?"龙安心难以置信地问。
务婆摇摇头,又点点头,最后唱起了一小段古歌。吴晓梅皱着眉头翻译:"大意是银是骨,稻是肉,没有骨肉分离的人,也没有骨肉分离的田"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苗族先民不是简单地在矿洞种植,而是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矿脉滋养作物,作物净化水土,人类作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既受益又维护平衡。这不是开采,而是共生。
"周董事长不会懂的。"他轻声说。
务婆用银针拨了拨火塘,迸出几颗火星:"汉人官更不懂。"
这句话给了龙安心灵感。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苗族先民的智慧完全可以称为"早期生态工程"或"可持续矿业"。这些概念在学术圈和环保领域很有分量,足够申请更高级别的保护。
"我们需要更多证据。"龙安心对吴晓梅说,"洞里的壁画、引水系统,还有"
务婆突然站起身,动作之敏捷完全不像九十岁的老人。她从内室抱出一个陶罐,揭开蜡封的盖子,里面是一把已经碳化的稻穗,旁边放着几块银白色的矿石。
"太爷爷藏的。"她骄傲地说,"汉人官来查,没找到。"
龙安心小心地拿起一块矿石。即使在火光下,也能看出它与普通银矿的不同——表面有细密的金色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
"这上面"他凑近观察。
"雷公字。"务婆神秘地笑了,"山神写的,凡人看不懂。"
吴晓梅突然倒吸一口气:"龙安心!看这个!"她指向矿石的断裂面——那里有一组极细的纹路,恰好与务婆嫁衣上的某种纹样一模一样!
"不是字,是图。"吴晓梅激动地说,"苗族最古老的根纹,象征血脉传承!"
龙安心立刻拍照发给金教授。不到五分钟,电话就回了过来。
"老天!"金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变调,"那是生物矿化形成的纹路!现代实验室都很难做出这种结构!我需要更多样本不,整个陶罐最好都送来"
"不行。"务婆突然抢过电话,用苗语说了几句。吴晓梅翻译道:"她说这些东西只能在凯寨看,离开土地就会变成死物。"
金教授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她说得对。我们明天带设备过来。"
挂掉电话,龙安心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无论周董事长如何权势熏天,面对这种跨越时空的生态智慧,任何掠夺行为都将显得愚蠢而野蛮。保护不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一种文明对话。
"阿婆,"他轻声问,"如果如果我们要向政府解释银洞的重要性,该怎么说?"
务婆将矿石放回陶罐,沉思良久,最后唱起了一段从未听过的古歌。吴晓梅的翻译断断续续:
"铁器会锈银子会黑只有种进土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