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首次完成陆基弹射起飞拦阻降落
空军的伞兵研究所是一个路数,就是专门研究飞行技术的,在性质上,比教导大队、教导旅之类的单位要高一个规格。
指导性比较强,并且有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不单单是战术教员,而且负有编撰大纲的任务。
换言之,李干这个所长,是要指导海航舰载机教导旅的。
首批舰载机飞行员有13名,全部来自空军部队,海航一个没有。
空军飞行员比海航飞行员经验更加丰富,这是当前摆在面前的事实。
所以说,海航舰载机部队组建初期,是要依靠空军输血的,等部队上了轨道,海航把自己的培养体系搞起来之后,才能做到自力更生。
支持海航搞舰载机部队,空军责无旁贷。
在大局上,军兵种之间是不会推脱的。
当天下午,李干立即把13名飞行员组织起来,把他的起降体会、经验全盘传授。
因为歼-15的双座型还没有搞出来,所以,这13名飞行员上机就要独立操作,没有教员伴随,非常挑战个人的飞行技术。
抓住海参崴八月份这个全年最好的天气,海航舰载机教导旅首批13名飞行员,立即展开了密集的弹射起飞拦阻降落训练。
被测试的包括蒸汽弹射系统、拦阻系统、灯光辅助着舰系统,航母舰载机起降的三大关键系统。
蒸汽弹射系统是美国佬提供的c-13型弹射器,买了4台,刚好能装一艘航母。
不过,陆基训练基地用了一台了,蒸汽弹射器就不够了。
因此,c-13型弹射器的国产化要与航母建造同步,必须要赶在航母舾装之前完成应用测试。
拦阻系统同样是美国佬的,关键技术在于拦阻索,这玩意儿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国内厂家和研究机构也在全力研制。
灯光辅助着舰系统相对简单一些,老毛子就有很成熟的技术,全都在东大手里了。
经过一个月的密集试飞,整套系统都得到了扎实的检验,歼-15也经受住了考验,被技术审核处正式定型,赋予了歼-15a这个正式编号。
211厂终于拿出了一款能够代表他们作为航空工业长子的产品了,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歼-15a开始深入试飞,在进行长途试飞的时候,李干选择了由北到南的路线。
即从海参崴海军舰载机训练基地起飞,一路向西南飞行抵达南港西湾空军基地,这条飞行路线全长3600公里,正好是歼-15a标准载油情况下的最大转场距离。
李干要指导航母建造,每隔三天,他便驾驶01号歼-15a从海参崴舰载机训练基地起飞,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于下午2点左右抵达南港。
随后,他会在西湾空军基地稍作休息后,三辆勇士车就会把他送到南港造船厂,视察首艘航母的建造进度。
九月份的这天,李干和往常一样抵达了西湾空军基地,小睡了一个小时后,三点出头的样子,两辆车就在小招待所门前等着了。
看到这两台车,李干有些惊讶,笑着问,“从哪弄的lc80?”
负责前来接李干的是驻南港造船厂军代处总军代表,张军大校,正师职干部。
如果李干没有提出要求,一般都是船厂的军代处派人接,然后再把人送回空军基地。
张军愣了一下,惊讶道,“李旅长,你眼光真厉害,这是小日本的陆地巡洋舰。前段时间海关查获了一批走私车,大部分是三菱帕杰罗、丰田陆地巡洋舰这些车。”
“海关低价处理,我们买了一批通勤用。”
李干恍然大悟,进入80年代后,走私活动肆虐,尤其是东南沿海、南方沿海地区,是汽车走私的高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