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9章 :暴雨救援
组挖泄洪沟,一组抢救物资,一组巡山监测。"

    最艰巨的任务是清理堵塞的溪口。十多个青壮年轮流挖了一夜,手掌磨出血泡。黎明时分,一股积蓄已久的山洪突然冲开障碍物,差点把吴小勇卷走。龙安心用绳子把他拉上来时,两人都成了泥人。

    吴晓梅带着妇女们用被单缝制简易沙袋。没有沙子,就装稻谷壳和碎石子。她们的手指被针线磨破,血染红了白色的被单,却没人停下来休息。

    6外援到来

    第三天中午,一阵陌生的引擎声惊动了寨子。来的不是政府救援队,而是龙安心在广州的工友——阿昌带着五个兄弟,开着一辆改装过的挖掘机。

    "看到新闻就来了,"阿昌跳下车,指着挖掘机上"粤a"的车牌,"这大家伙走山路可不容易!"

    更让人意外的是县残联的李明。他摇着轮椅,带来一车残疾人家属编织的毛衣和手工皂:"卖了这个买物资,别嫌弃。"

    挖掘机只用两小时就清通了道路,而寨子里的男人们挖了三天才完成十分之一。龙安心站在齐膝的泥水里,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技术和工具的差距。

    傍晚,军用直升机空投了物资。一箱压缩饼干落进了泥潭,孩子们却欢呼着去捞。龙安心捡起一包印着"2015年生产"的饼干,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7重建开始

    第七天,太阳终于露面。晒谷坪上晒满了被泥水泡过的被褥和衣物,像一片片伤痕。龙安心召集合作社成员开会,统计损失:杨梅损失七成,新买的加工设备全部报废。

    "先修路,"阿公指着山外,"路不通,什么都运不进来。"众人沉默——寨子里剩下的钱,还不够买半车水泥。

    这时吴晓梅拿出个铁盒,里面是合作社这半年攒下的两万八千元发展基金。"先用这个,"她顿了顿,"等路通了,我们卖酸汤和绣片。"

    龙安心突然想起什么,跑回屋拿出笔记本电脑。暴雨前刚完成的古歌数字档案还在,他连夜整理出精华版,联系了省文化出版社。

    8新的希望

    半个月后,当第一辆运输车开进寨子时,出版社的预付款也到账了。龙安心没有急着买设备,而是先请来地质队勘察山体。

    "这里适合种根系深的植物,"戴着眼镜的技术员指着图纸,"比如花椒树,既能固土又能卖钱。"

    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年轻人跟着阿昌学用挖掘机,妇女们重开绣坊,连孩子们都帮着种树苗。只有杨老伯整天坐在废墟边,盯着那口抢救出来的铁锅发呆。

    立秋那天,龙安心在新建的合作社墙上挂了张照片:暴雨中模糊的救援场景,旁边是务婆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山倒了,人站着。"照片下方,第一批花椒苗已经冒出了嫩芽,在阳光下闪着希望的光。

    9心灵余震

    深夜的临时安置点,龙安心被一阵压抑的啜泣声惊醒。循声找去,发现杨老伯蜷缩在角落,怀里紧抱着那口铁锅,干瘦的手指反复摩挲着锅底的一道凹痕。

    "这是1958年吃大锅饭时"老人声音嘶哑,"我爹偷偷在锅底藏了半碗米,救活了全家。"锅沿反射的月光照在他脸上,未干的泪痕闪闪发亮。

    龙安心突然想起广州城中村那个总在垃圾箱翻找食物的流浪汉。他蹲下来,轻轻握住老人颤抖的手:"我们重打一口新锅,把这个放进合作社展览。"

    远处传来石块滚落的声音,几个守夜的年轻人立刻打起手电查看。这种草木皆兵的紧张已经持续了半个月,有人开始做噩梦,有人一听见雨声就呕吐。寨子里唯一的小学老师带着孩子们画"抗灾图画",满纸都是黑色的雨和红色的房子。

    10技术赋能

    阿昌临走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19章 :暴雨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