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借着在文创博览会上的出色表现和顾向北的引荐,晴琉坊开始受到一些媒体的关注。本地电视台对苏晚晴这位返乡创业、致力于非遗传承的年轻女性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晴琉坊的知名度迅速提升,订单也随之纷至沓来。苏晚晴用离婚时分得的财产,加上这段时间积累的盈利,将爷爷的老工坊进行了全面的翻新和扩建,增添了更专业的设备,还聘请了几位对琉璃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作为学徒,跟着爷爷和李师傅系统学习。一个初具规模的琉璃设计、制作和销售团队,在苏晚晴的带领下,渐渐成型。
电视上的苏晚晴,穿着朴素的靛蓝色工装,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脸上带着被窑火熏烤出的红晕。她在高温的熔炉前专注而熟练地操作着,汗水浸湿了额前的碎发,眼神却明亮而坚定。她在采访中说:琉璃是有灵魂的,它在烈火中诞生,在匠人的手中被赋予形态和生命。每一件琉璃作品,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故事和情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琉璃,爱上琉璃,让这门古老而美丽的技艺,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则新闻,自然也传到了陆明远和张美兰的耳朵里。此时的陆明远,正因为公司的一项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焦头烂额,四处求人。看到电视里那个容光焕发、侃侃而谈的苏晚晴,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错愕,也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悔意,但嘴上依旧强撑着面子,对身边的酒肉朋友不屑地说:哼,女人家家,搞点小玩意儿,能有多大出息不过是电视台缺选题,随便捧捧罢了。
张美兰则是在麻将桌上听牌友们说起这件事的。牌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哎,老张,你以前那个儿媳妇苏晚晴,现在可出息了,都上电视成名人了!是啊是啊,听说她搞的那个什么琉璃,做得可漂亮了,还挺值钱的呢!张美兰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强笑着打出一张牌,嘴里却酸溜溜地说:什么名人哦,不就是个做小手工的嘛。我们家明远忙的是大生意,哪有空管那些不入流的东西。然而,回到空荡荡的家里,看着冷锅冷灶,她又忍不住想起苏晚晴在时,那个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充满烟火气的家。一丝悔意,悄然在她心底蔓延。
至于白露,她早已凭借着年轻貌美和一些手段,在陆明远的公司里站稳了脚跟,甚至开始插手公司的核心业务。她看到苏晚晴的新闻,只是轻蔑地撇了撇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发了条动态:某些女人啊,离了婚就喜欢卖惨博同情,把自己包装成独立自强的女强人,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她坚信,苏晚晴不过是昙花一现,最终还是得依靠男人才能活下去。
苏晚晴对这些外界的纷纷扰扰并不在意,她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晴琉坊的发展和新作品的研发中。然而,树大招风,麻烦也随之而来。本地一家规模较大的琉璃制品厂老板王坤,盯上了晴琉坊日益增长的名气和独特的设计。王坤的工厂以生产中低端、缺乏创意的琉璃工艺品为主,近年来市场不断萎缩。他先是派人来找苏晚晴,提出要高价收购晴琉坊的设计图纸和核心配方,被苏晚晴严词拒绝。接着,他又提出让晴琉坊并入他的工厂,成为他旗下的一个子品牌,美其名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实则是想吞并晴琉坊,将苏晚晴的才华为己所用。苏晚晴再次明确地拒绝了他的好意。
被接连拒绝后,王坤恼羞成怒。没过多久,市场上就出现大量仿冒晴琉坊热销产品的劣质琉璃,这些仿冒品做工粗糙,用料低劣,但价格却只有正品的三分之一。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购买后,发现质量问题,纷纷投诉到晴琉坊,一时间,晴琉坊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订单量也急剧下滑。
苏晚晴意识到这是王坤在背后搞鬼,她愤怒不已,但也迅速冷静下来。她知道,单纯的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她首先在官方社交账号上发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