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共洪和合
尽其余部份的内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我接着把杨英所着的《从征实录》这本书递给了毓璇。身为中文系的学生,对於文言文,毓璇是不成问题的。
《从征实录》一书,是杨英自永历三年西元一六四九年至永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为止,这十三年来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的亲身经历,算是杨英的日记。我认为这是研究郑成功历史最直接的史料,其他的史书大多是考证後的第二手资料,唯有此书是第一手资料。以统计资料的分类来说,就是指直接调查而得的资料。
「给我这本书做什麽?」毓璇问。
「我打算查查永历十二年发生了那些事,想麻烦你帮我看看这本书的记载,我看另外这两本《台湾通史》与《台湾外记》。」
《从征实录》只写到永历十六年四月,对於调查郑克臧夫妇埋葬地点并无帮助,但如果只想知道永历十二年发生了什麽事,这已经太足够了。
「这对寻找凶手有帮助吗?」毓璇问。
「我想没有。」我说。
我不晓得怎麽跟毓璇解释,都已经发生这样的事了,我却还想着何昊雄教授曾提及的「日月之护」宝藏,所以也就没有再多说什麽。而毓璇也没有继续追问,拿过书就翻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毓璇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书对我说:
「你看!你看!真的像何教授讲的,郑成功有像海盗一样,向做生意的商船收过路费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我凑了过去,那段记载是关於郑成功封锁台湾周围海域,让世界各国的船只无法到台湾通商,荷兰的台湾长官揆一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派遣何斌向郑成功进贡。
杨英《从征实录》:「六月,藩驾驻思明州。台湾红夷酋揆一遣通事何斌至思明启:藩愿纳贡和港通商,并陈外国宝物,许之。因先年我船到彼,红夷每多留难,本藩遂刻示传令各港澳并东西夷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繇是禁绝两年,船只不通,货物涌贵,夷多病疫。至是,令斌求通年输饷五千两、箭柸十万枝、硫磺千担,遂许通商。」
「藩」指的就是郑成功,郑成功以「藩」自称,所以杨英在《从征实录》中也都是这麽称呼他的。
毓璇和我相继找到《台湾通史》与《从征实录》两书中关於永历十二年的记载。
连横《台湾通史》:「十二年春正月,…乃议大举,往复南京。七月,以h廷为前提督、洪旭为兵官、郑泰为户官,留守两岛,部署诸将。排力士身披铁,画以朱碧彪文,留其两目,执斩马大刀,陈於行首,但砍马足,号曰铁人,望者以为神兵,左虎卫陈魁统之。甲士十七万、习流五万、习马五千、铁人八千,号八十万,戈船八千,扬帆北上。至浙江,克乐清等县。次於羊山,为飓所破,飘没八千余人,幼子睿、裕、温皆si。乃泊滃洲理檝。」
杨英《从征实录》:「十二年戊戌,二月,藩驾驻思明州,吊各提督统镇班回思明,选链征剿。…遂行冯工官传督造陈启等,日夜制造披挂铁面,专意为之。…另设一大石重三百斤于演武亭,将选中者,藩亲阅令其提石绕行三遍,提不起者,虽选中不隶入。」
两本史书的记载差不多。永历十二年初郑成功决定北伐,接着展开备战,打造了铁人铠甲并成立铁人部队,在该年的七月挥军北伐。《台湾通史》另外还记载了「羊山海难」,但两本史书都没有关於日本资助军锱的记录。
我推了推鼻梁上的黑se胶框眼镜,继续翻阅了江日昇撰着的《台湾外记》。
江日昇《台湾外记》:「顺治十五年,戊戌,附永历十二年,成功调南北征各提镇舟师回厦。二月,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c演,各以五百斤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