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凤栖梧
,但难以言喻。我现在终于有点懂了。精神洁癖的人是难活得久远。”
他神情严肃地思虑许久,终淡然道:“你多心了。”
她假装只是在说历史上的事,“他对姜夔该有憎恨?两人在容不下浊物的那方面,情与貌略相似。可偏偏是姜夔,做了他不能认同的抉择,用他不能认同的方式作诗。姜夔愿意相信的干净,于他早已幻灭了。”
“姜夔有什么好的?我也不喜姜夔。”他急切地语气简直像在吃醋。
“理由?”
但他反过来道:“说不出理由喜欢,当然是不喜欢。”
她不禁莞尔,“人对爱憎的感知真是奇妙。姜夔喜欢庾信,可是庾信太重,他自己却太轻。有时我也分不清对你的感情是怎样,更弄不懂你,你对我……”
他捧着她的颊侧,忽然像落雪那样轻柔地吻上来。
她忘记之前要说的话。
原来江郎才尽是很恶毒的比喻,像是将凤凰引以为傲的羽毛根根拔去,非要他与庸常的野鸡无二才好。
二
金丝笼
现代社会的节奏没有留给人太多哀伤的时间。
翌日孟长宁启程回家,终于什么都没带走。阿娘的日记本和书画最终归还给钤。不过孟长宁闲时已整理过,手写了一份目录,旁有阿娘本人的批注。钤又稍作修订,录成电子版。趁没人注意,将东西打包好带回自己家。
杳有点好奇日记的内容,大概因为钤说到阿娘和孟长宁,措辞用了“应该不是”。听起来不太想深入揣测,但又的确察觉到不同寻常的端倪。正因如此他更不愿揣测,不想知道真相,出于阙疑的严谨说,应该不是那种关系——大概率不是,也不排除是。
她旁敲侧击地问他究竟知道多少,他却指了指日记,示意她自己翻。
可以吗?日记又不是公开发表的作品。
钤说没关系,日记被写下来,归根到底是想让世间看见。
但她最终没有翻,太多了,哪怕有目录,一时间也翻不过来。
他接着上回说到的地方,继续讲阿娘再嫁的前因后果。
阿娘家的祖上经营当铺,后来金盆洗手改了行当,事业却一直不见起色,守着往日的家底坐吃山空。传至她父母的这一代,家境已是大不如前,人生大半都在为生计操劳,只盼望家中四个孩子都能读上书,不必再走一样的路。
四个孩子,一子三女,身为二姊的阿娘是公认最会读书的一个,考上外地的大学。她在那边遇到摘句,刊登在报纸上,题为“某人近来就粮食生产问题的反动言论”,毫不客气地直呼其名,通篇是控诉的腔调,称他妄议生产政策,将天灾归咎于人祸,其实是污蔑地方机关“分赃”不均,害他没捞上油水。
报道引起很大的轰动。往日光风霁月的怀仁君子,一夜之间沦落为蝇营狗苟的小人。当事人还来不及弄清是怎么回事,没有休止的约谈旋踵而至。他立马被单位停职,一个月的时间都在各级部门的“请喝茶”中度过,只在家住过三夜。就此往后,再没回过家。
此刻,年轻人也坐在庭院里,望着满园春色陷入沉思,看起来也为老师忧心不已。
——肚子里的孩子眼看着就要临盆,她偏因丈夫出事伤了身子,家中正是缺人照料。年轻人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恩师的担子,上下驱驰奔走,这些天几乎住进家里。
阿娘的身子稍好,连忙打起精神去问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按理说,除却他二人,别人都不能知道这话。
年轻人情绪激动,答:“我绝不相信老师是报纸上说的那样。”
“那些话,真是他说的?”
年轻人面露难色。
恰好保姆也来院里接水淘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