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河南尹张温,朝廷重臣。"
林宇暗暗吃惊。河南尹是管辖洛阳及周边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品级很高,相当于现代的省长。这样的大人物为何会来父亲的家宴?看情形似乎也不是受邀而来。
曹嵩已经匆匆迎了出去:"张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张温面无表情:"曹公不必多礼。奉天子诏命,来查府上一事。"
大厅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宾客都意识到情况不对,纷纷后退,给两人留出空间。林宇也紧张起来,历史上的曹嵩虽然官至太尉,但晚年遭人陷害,全家被杀。难道父亲此时已经卷入了某种政治漩涡?
曹嵩也是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敢问大人,查何事?"
张温环顾四周,目光在宾客中搜寻着什么,最后落在了林宇身上:"你就是曹操?"
林宇心头一震,上前一步行礼:"在下曹操,字孟德,见过张大人。"
"近日朝中传言,说曹公之子年仅十二岁,便通晓经史,精研兵法,被举为茂才。我本不信,特来一见。"张温语气平静,但目光犀利。
林宇心中明白了,这是来考校自己的!他深吸一口气,沉着应对:"大人谬赞了,操不过略读诗书,学而不精。"
"据说你精通《春秋》?"张温直接问道。
"不敢说精通,略知一二。"林宇谦虚地回答。
张温点点头:"那好,我问你,《春秋》中书法几种?"
林宇不假思索:"《春秋》书法六种:一曰直笔,二曰微词,三曰互见,四曰拒言,五曰异文同致,六曰承上启下。"
张温眉头微挑:"解释一下微词之法。"
"所谓微词,是指春秋笔法中,表面叙述事实,实则寓有褒贬之意。例如天王狩于河阳,用狩字,实则讽刺天子不守礼制;又如晋侯、秦伯围郑,实则批评晋文公失礼于秦伯,故意将其排在秦伯之后。"林宇侃侃而谈。
张温点头,又问:"《春秋》何以为大义?"
林宇恭敬回答:"春秋大义,尊王室,攘夷狄,张三纲,明五常。而其根本,在于明辨正统与僭越,辨别忠奸善恶。"
张温面露满意之色,但随即话锋一转:"听说你也习武,对兵法颇有研究?"
"略有涉猎。"林宇谨慎地回答。
"那你说说,兵法之要在何处?"张温目光如炬。
林宇心中思忖,这是在试探自己的政治立场。若回答激进,可能被视为危险;若答得平庸,则显不出才华。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但不失分寸:"兵法之要,在于制胜。然制胜之道,千变万化。孙武云:兵者,诡道也,讲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孟德以为,用兵之道,首重谋略,次重天时,再次重地利,最后才是人和。善用兵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战而百胜,次也;战而后胜,下也。"
张温目光如电:"好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你年纪轻轻,为何对兵法如此痴迷?"
林宇早料到会有此问,从容作答:"非痴迷也,实乃忧患意识。《易经》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天下虽安,实则暗流涌动。张角太平道已在各地蠢蠢欲动,恐将生乱。朝廷若不未雨绸缪,恐难应对。"
此言一出,大厅内一片哗然。张温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你...如何知道太平道之事?"
"前些日子在太学听闻师长私下议论,说张角兄弟在冀州等地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信徒甚众。孟德不知真假,只是忧心忡忡,故而研读兵法,以图有朝一日能为朝廷出一份力。"林宇巧妙地解释道,既展示了自己的见识,又避免了暴露太多。
张温盯着林宇看了良久,突然轻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