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瓷窑火里见真章
景德镇的窑火在霜降后的清晨格外清亮。许砚秋站在古窑前,看陆辰安正蹲在地上用手机拍摄陶工拉坯的手,指节在湿润的陶土上压出的弧线,像极了沈阿婆握木梭的姿势——这是他们继苏州之后的如瓷器,过火则裂,欠温则生”,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当我们追求‘爆款’时,是否忘了文字也需要窑火般的等待?那些在稿纸上反复摩挲的时刻,那些被划掉又重拾的句子,何尝不是创作者与自己的‘窑变’?”
午后在陶艺作坊,陆辰安遇到了正在研究3d打印瓷模的年轻设计师林小满。这个扎着脏辫的姑娘正对着电脑皱眉:“传统工艺要活下去,就得和新技术结婚,可总有人说我们在‘毁掉老祖宗的东西’。”她调出自己设计的青花ai纹样,流动的线条里藏着《千里江山图》的笔触,“你看,机器能复制器型,却复制不了匠人拉坯时那口气。”
这句话让许砚秋想起在苏州见过的缂丝cad设计图——沈阿婆的学徒们用电脑软件模拟纹样,却依然要每天在织机前练足三小时“手泽”。他忽然意识到,所谓新旧之争,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陆辰安正在构思的悬疑,把传统窑变技艺与现代法医学结合,让“匠心”成为贯穿时空的解谜钥匙,反而打开了新的叙事维度。
暮色漫进坯房时,老周突然敲响了挂在梁上的铁钟。“开窑了!”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窑门,仿佛在安抚一位沉睡的老友。当节大纲里,每个案件都对应着一种传统工艺的“不完美”,而解谜的关键,恰恰藏在那些被现代技术视为“缺陷”的细节里。
许砚秋望向窗外,景德镇的窑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像散落在人间的星辰。他忽然明白,这趟旅程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素材,更是对“创作生态”的全新认知:就像陶瓷需要陶土、窑火与匠人的协作,健康的创作环境也需要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写作者彼此映照,让传统的星火在新技术的风里继续燃烧,让每个故事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窑变”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手机震动,周明宇发来消息:“下一站去龙泉,那里的铸剑师傅说,好剑要听水与火的对话。”许砚秋笑了,提笔在新稿纸上写下开头:“铸剑师老陈的铁锤落在砧台上时,火星溅起的轨迹竟暗合《考工记》里的‘金锡之齐’。他说每把剑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每个写作者都该有自己的笔魂……”
案头的台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与窗外窑火的光影交织。在这个数据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许砚秋忽然觉得,他们这些执着于文字温度的人,就像守着窑火的陶工——用耐心对抗速朽,用真诚抵御浮躁,让每个字都在时光的窑炉里慢慢淬炼,最终成为能照亮人心的,永不熄灭的文心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