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7章 行直黜枉:民服之基与治世之钥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政治治理始终是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的核心议题。《论语》中记载的鲁哀公与孔子的这段对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虽寥寥数语,却如黄钟大吕,奏响了关于政治清明、民心归服的深刻乐章,穿越千年时空,依旧振聋发聩,为后世的政治实践与社会治理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慧滋养。

    探源:古训中的为政精义

    鲁哀公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民心离散。他向孔子请教如何使百姓服从,实则是在探寻挽救鲁国政治颓势、稳固统治的良方。孔子给出的答案简洁而有力:“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里的

    “直”,指的是正直、贤能之士;“枉”,则代表邪曲、不正直之人。“举直错诸枉”,就是要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将他们置于不正直之人之上,让贤能者主导政治事务;反之,若任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凌驾于正直之士头上,百姓自然不会心服口服。

    从本质上讲,这一观点深刻洞察了政治治理中人才任用与民心向背的紧密联系。在任何时代,百姓都渴望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正直贤能之士,往往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卓越的才能。他们以公心为导向,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处理政务公正无私,能够切实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这样的人被委以重任,百姓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政治的清明与公正,自然会对统治者和执政者产生信任与服从。例如,在古代贤明君主统治时期,像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正直且有才能的大臣。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多次指出唐太宗在治国理政中的不足,唐太宗不仅没有恼怒,反而虚心接受,加以改正。房玄龄、杜如晦善于谋划,为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这些贤能之士的辅佐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归附,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相反,若任用邪曲之人,这些人往往以权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他们在处理政务时偏袒不公,肆意掠夺百姓财富,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百姓在这样的统治下,生活困苦不堪,自然会对统治者心生怨恨,难以产生服从之意。比如,在一些朝代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重用奸佞之臣。像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权,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正直之士如杨涟、左光斗等试图弹劾魏忠贤,却惨遭迫害。在这种黑暗的政治环境下,百姓生活陷入绝境,对明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镜鉴:兴衰背后的用人之道

    纵观历史长河,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深刻印证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汉朝初期,刘邦深知人才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他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选拔了许多正直贤能之士。如萧何,他忠诚可靠,善于管理政务,在刘邦争夺天下和建立汉朝后,负责后方的物资调配、行政管理等工作,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韩信,军事才能卓越,刘邦大胆重用他,让其统领大军,在楚汉相争中屡立战功,帮助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张良,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在关键决策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刘邦能够

    “举直错诸枉”,任用这些贤能之才,才赢得了民心,使得汉朝得以建立并逐步走向繁荣。

    唐朝的发展历程更是生动体现了人才任用与民心向背的关系。除了前文提到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简介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目录 > 第37章 行直黜枉:民服之基与治世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