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探微孔子之问:仁心何以烛照礼乐文明
之音。齐宣王对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的坦诚,折射出贵族阶层音乐审美趣味的堕落。当音乐从
“通伦理”
的教化工具沦为
“娱耳目”
的感官享受,乐教所承载的价值体系便失去了传播的载体,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世俗的狂风中飘摇无依。
二、仁的觉醒:道德本体的哲学建构
(一)文字考古中的仁学溯源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仁”
的起源可追溯至更早期的文化传统。在郭店楚简中,“仁”
写作
从身从心,强调道德情感与身体体验的关联;上博简《性情论》则云:“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揭示了
“仁”
作为道德情感,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情。这种对
“仁”
的本源性理解,与海德格尔
“诗意地栖居”
的存在论思想形成跨时空的对话
——
两者都强调人类存在的情感根基与伦理维度。
在《尚书》中,“仁”
虽未作为核心概念出现,却已蕴含原始的伦理智慧。《泰誓》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的表述,将天命观与民本思想相结合,为孔子
“仁”
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导。西周金文中的
“德”
字,如《大盂鼎》“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强调统治者应以德行获得天命眷顾,这种
“崇德”
传统成为孔子
“仁”
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仁学体系的多维展开
孔子对
“仁”
的阐释,呈现出因材施教的鲜明特征。在《论语》中,针对不同弟子的资质与困惑,孔子给出了各具侧重的回答:
对颜渊,因其德行高洁而注重克己复礼的实践,故曰
“克己复礼为仁”;
对子贡,因其长于言语而强调推己及人的智慧,故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子张,因其性格褊狭而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故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这种多元阐释并非思想的矛盾,而是体现了
“仁”
作为道德本体的丰富性与开放性。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言:“仁之一字,包举众德,故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仁”
如同道德的
“太极”,蕴含着诸种美德的可能性,有待个体在具体的伦理实践中展开与实现。
(三)仁与礼的本体论思辨
在哲学层面,孔子的
“仁礼之辨”
触及了本体与现象的哲学范畴。“仁”
作为道德本体,是无形无相的精神实体;“礼”
作为现象层面的制度规范,是
“仁”
的外在显现。这种关系,类似于柏拉图的
“理念论”——“仁”
如同
“善的理念”,是一切道德现象的终极根源;“礼”
则如具体事物,是
“仁”
的分有与摹仿。
但孔子的思想又与西方哲学存在根本差异。在孔子那里,“仁”
并非超越现实的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