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1章 文献阙如处,文明溯流光
映照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规格的礼器,觚、爵、斝等酒器,鼎、簋等食器,严格区分着身份地位。这种通过礼仪制度构建的等级秩序,维系着殷商王朝的统治。但随着周人

    “小邦周克大邑商”,殷商的礼仪文化遭遇重创。周公制礼作乐,将殷礼中的部分元素融入周礼,而更多的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没。

    除了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殷商时期的文献载体还有陶器、玉器等。在一些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刻划的文字或符号,虽然这些文字数量较少且难以解读,但它们为研究殷商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玉器在殷商祭祀中也具有特殊地位,玉璋、玉琮等玉器不仅是祭祀用品,还可能象征着权力和身份。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其中一些玉器上雕刻有复杂的纹饰,这些纹饰可能与殷商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有关。

    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还发现,商人有着严密的祭祀周期,他们将一年划分为若干个祭祀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对象和仪式。例如,在

    “周祭”

    制度中,商王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祖先进行祭祀,祭祀周期长达一年,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祖先。这种祭祀制度不仅体现了商人对祖先的崇敬,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此外,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还复原了一些殷商时期的历法和节气,这对于了解殷商的农业生产和礼仪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春秋乱世的文明守望:孔子的文献焦虑与文化使命

    (一)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局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成为常态。鲁国的季氏僭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这种公然违背礼制的行为,在当时并非个例。各诸侯国纷纷突破周礼的限制,在祭祀、朝聘、丧葬等礼仪活动中肆意妄为。原本象征等级秩序的礼器,也被随意使用和僭越。例如,郑国的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这一行为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冲击了传统的礼制观念,使得礼仪制度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礼仪的理解和遵循出现了严重分歧,原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逐渐瓦解。以齐国为例,齐桓公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称霸诸侯,表面上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实际上却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周礼的遵守也只是流于形式。在外交场合,各国诸侯常常违背礼仪规范,互相欺诈、争夺利益。例如,在会盟活动中,一些诸侯不遵守约定,私自结盟或毁约,导致会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阶层崛起,他们对传统的礼仪制度提出了挑战。这些新兴阶层追求财富和权力,不再满足于旧有的等级秩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打破传统礼仪的束缚。例如,一些商人通过贿赂贵族,获取了参与高级礼仪活动的资格,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社会阶层的变动,进一步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文献阙如的学术困境

    孔子对夏礼和殷礼的研究,面临着重重困难。作为夏朝后裔的杞国,地处中原边陲,国小民弱,长期受到周边强国的侵扰。在频繁的战乱中,杞国的文献典籍大量散失。即使是留存下来的部分文献,也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残缺不全。宋国虽然是殷商后裔的封国,但在春秋时期,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政治斗争频繁,国外强敌环伺,无暇顾及文献的整理和保存。因此,当孔子想要从杞国和宋国获取夏礼和殷礼的实证资料时,却发现两国所能提供的文献少之又少。

    孔子曾带领弟子们四处搜集文献,他们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简介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目录 > 第51章 文献阙如处,文明溯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