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5章 不媚于灶,唯敬于天
地方官吏负责赋税征收、案件审理等具体事务,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这句话,正是对当时社会实用主义处世哲学的生动写照。它所传达的观点,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与其费尽心思去讨好那些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权贵,不如将精力放在巴结那些掌握实际权力、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人身上。这种思想的盛行,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无奈选择。齐国的田氏家族,通过广施恩惠、收买人心,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际权力,最终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

    二、孔子的回应:超越世俗的道德坚守

    (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的深刻内涵

    孔子的回应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短短数字,却蕴含着震古烁今的力量,彰显出他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坚定不移的道德追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天”

    并非单纯指头顶上那片浩瀚的天空,而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和永恒道德准则的存在。它代表着正义、公平、仁爱、诚信等一系列普世价值观念,是衡量人类行为的终极标准。这与古希腊哲学中

    “逻各斯”

    所代表的宇宙理性秩序,以及基督教文化中上帝作为道德立法者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意味着,一旦一个人违背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做出了不正义、不道德的行为,即便他通过讨好

    “奥”

    或

    “灶”

    等世俗权力,暂时获得了利益和庇护,也无法逃脱最终的惩罚。在孔子看来,道德和正义是宇宙间不可动摇的法则,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都是对

    “天”

    的亵渎和冒犯,终将受到应有的制裁。这一观点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

    “目的证明手段正确”

    的实用主义政治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观点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眼前的利益,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时,孔子却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底线,坚信正义和道德的力量。他的这一思想,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指引,也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标杆。正如康德所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孔子的

    “天”

    同样是人类内心道德准则的崇高象征。

    (二)孔子道德观的核心与价值取向

    孔子的道德观以

    “仁”

    为核心,“仁”

    字从人从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包容。他主张

    “仁者爱人”,认为一个人应该将对亲人的爱,逐步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在实践中,孔子提出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具体准则。这些准则与犹太教

    “爱人如己”、佛教

    “慈悲为怀”

    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利他主义精神,鼓励人们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从消极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施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原则。在现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简介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目录 > 第55章 不媚于灶,唯敬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