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美善之辨:孔子论《韶》《武》的文化深意
孔子的音乐思想,将其应用于本国的音乐教育和文化建设中。日本的雅乐受到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影响,在音乐的演奏形式、曲目选择和审美观念上都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例如,日本雅乐中的乐器使用、演奏礼仪等方面,都借鉴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规范。
韩国的传统音乐也注重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孔子的音乐思想有着相通之处。韩国的民谣、盘索里等音乐形式,常常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内容,体现了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念。此外,韩国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民间传承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使得韩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现代启示:美善观念的当代价值
(一)艺术创作领域的启示
在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兴起的当下,部分创作者为博取流量,以低俗恶搞、虚假摆拍等方式吸引眼球。如曾引发争议的
“审丑直播”,通过扮丑卖惨获取关注,虽收获流量却背离了艺术的道德底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创作者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精美的舞蹈编排、考究的服饰道具,重现盛唐气象与古典美学,既收获了极高的播放量,又向观众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完美统一,正是孔子美善统一观念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美善观念同样指引着艺术家的探索。谭盾的《地图
——
寻找消失中的根籁》,走遍湘西采集民间音乐,将苗族飞歌、土家族打溜子等非遗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合,不仅在艺术上突破传统音乐边界,更承载着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根脉的珍视。又如歌手周深演唱的《大鱼》,旋律空灵优美,歌词富有诗意,传递出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在网络平台播放量破亿的同时,也成为无数听众心灵慰藉的载体,展现了音乐在审美价值与精神引领上的双重力量。
(二)教育领域的革新实践
在基础教育阶段,孔子的音乐教育理念正推动着美育改革。上海某中学将《韶》《武》等古典音乐纳入校本课程,通过
“音乐
+
历史
+
德育”
跨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乐器演奏、乐理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古代礼乐制度与儒家思想。课堂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韶》乐演奏场景,体会舜帝德政的内涵;分析《武》乐节奏特点,探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培养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领域,美善统一观念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中央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将
“艺术伦理”
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思考作品的社会影响。在毕业展中,许多学生作品聚焦社会问题,如通过装置艺术呼吁环境保护,以绘画形式展现乡村振兴成果,将艺术审美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重技法轻思想的局限,培养出既具专业素养又有道德担当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三)科技伦理与文化创新
在人工智能创作领域,孔子的美善观念为技术发展注入人文思考。当
ai
绘画、ai
作曲工具大量涌现,部分作品虽在形式上达到高度仿真,却因缺乏价值内核而饱受争议。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
“九歌”
ai
作诗系统,在具备强大诗词创作能力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