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8章 居上之道:孔子论为政与立身之本
仅缓和了社会矛盾,更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统治基础。

    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分析,“宽”

    体现为政府的服务意识与治理弹性。北欧国家推行的

    “从摇篮到坟墓”

    高福利政策,通过税收调节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践行了

    “宽则得众”

    的理念;新加坡政府在严格法治框架下,设立

    “民情联系组”

    倾听民众诉求,将儒家

    “宽”

    的思想转化为现代治理智慧。反之,某些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中采取

    “一刀切”

    政策,如强制拆除违规建筑时忽视民生需求,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正是

    “居上不宽”

    的反面案例。

    三、为礼不敬:仪式与精神的价值断裂

    “为礼不敬”

    揭示了春秋时期礼仪文化的异化现象。在周代完备的礼乐制度中,礼仪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与象征性。《周礼春官》详细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每个礼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如祭祀时的

    “三献之礼”,通过初献、亚献、终献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同时传递着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礼仪逐渐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鲁国祭祀时违背

    “烝尝禘于庙”

    的礼制,将祭祀顺序颠倒;齐国大夫田成子弑君篡位后,却大张旗鼓地举行祭天大典,表面礼数周全,内心毫无敬畏。这种现象正如荀子在《礼论》中批判的

    “其数仪节文,矜庄修饰于外”,徒有其表而失其本。在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也出现严重异化,《墨子节葬》记载,当时厚葬之风盛行,“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甚至出现活人殉葬的野蛮行为。

    对比西方礼仪文化,古希腊城邦的祭祀仪式同样注重精神内涵。雅典人在雅典娜祭典中,通过游行、竞技、献祭等环节,强化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不同的是,西方礼仪更多与宗教信仰结合,而中国古代礼仪始终围绕人伦秩序展开。这种差异凸显了孔子强调

    “敬”

    的独特价值

    ——

    礼仪不仅是外在规范,更是内在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当代社会,某些企业年会过度追求奢华排场,却忽视企业文化内涵的传递;网络时代的

    “云祭祀”

    虽便捷,但部分人只是机械点击鼠标完成仪式,缺乏对逝者的缅怀之情,这些都是

    “为礼不敬”

    的现代变种。

    四、临丧不哀:人性本真的异化危机

    “临丧不哀”

    深刻揭露了春秋时期人性的异化现象。在传统礼制中,丧礼是

    “五礼”

    之一,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与情感表达要求。《仪礼丧服》根据亲疏关系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守丧时间从三年到三月不等。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维系家族伦理的重要方式。然而当时,许多人将丧礼作为炫耀财富、谋取利益的工具。《礼记檀弓》记载,鲁国大夫孟献子丧母,“居丧,舍外寝,哀容称其服,事亲有隐而无犯”,而同时期的贵族却竞相攀比丧葬规格,甚至雇佣

    “代哭者”

    表演哀伤。

    历史上,真情流露的丧礼往往成为道德典范。汉文帝遗诏

    “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要求薄葬以减轻百姓负担,展现出一代明君的仁厚;东晋权臣桓温在父亲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简介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目录 > 第68章 居上之道:孔子论为政与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