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人说我与村民发生冲突,有人说我挪用善款被揭发,甚至有人造谣说我和青田村的某位村干部有不正当关系...

    这一切都让我痛苦不堪。我关在酒店里,不敢面对外界,也不知如何回应。团队成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催促我出面澄清,但我连看一眼那些消息的勇气都没有。

    就在我最迷茫的时候,一篇《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出现了——《网红扶贫的困境:当流量与村庄相遇》。

    18

    虽然文章没有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明显是在讲述我的案例。记者采访了多位社会学和乡村发展专家,深入分析了网红扶贫模式的内在问题: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展示性消费,公益主播借助贫困村庄和村民的形象,塑造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和社会形象,同时满足观众的道德猎奇心理。

    真正的扶贫不是简单的给予物质资源,而是激发内生动力,尊重当地文化和村民的主体性。许多网红扶贫行为反而可能形成新的依赖关系,破坏村庄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路径。

    我们观察到,一些被网红扶贫的村庄出现了等靠要思想蔓延、年轻人不愿务农、文化自信缺失等问题。这提醒我们,善意若缺乏专业指导和深入了解,可能会造成新的伤害。

    看完这篇报道,我感到既震惊又羞愧。震惊的是,原来我的行为模式在学术上早有研究和批判;羞愧的是,我一直自以为是地施舍,却从未思考过这种帮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9

    几天后,我收到了一封意外的邮件,发件人是张雨教授,国内知名的社会学家,也是那篇《南方周末》文章中引用最多的专家。

    苏小姐:

    看到近期关于您的报道,我想或许我们可以进行一次交流。作为长期研究乡村发展的学者,我对网红扶贫现象有一些观察和思考,也许对您当前的困境有所启发。

    本周六下午,我将在北京大学社会学院举办一场小型讲座,主题是参与式发展与乡村振兴,欢迎您参加。

    张雨

    我读了几遍这封简短的邮件,心里涌起一丝希望。也许,这位教授能给我一些指引,帮我理解自己的错误,找到新的方向。

    周六,我戴着口罩和帽子,悄悄来到了北京大学。讲座在一间小会议室举行,只有二十多位听众。张雨教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性,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而充满智慧。

    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她讲述了参与式发展的理念、赋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的新大门。

    20

    讲座结束后,我鼓起勇气上前自我介绍。张教授似乎早就料到我会来,微笑着邀请我去她的办公室详谈。

    苏小姐,首先我要说,您愿意来听讲座,愿意正视问题并寻求改变,这本身就很难得。张教授递给我一杯茶,语气和蔼,很多人在面对批评时,第一反应是辩解和逃避,而不是学习和成长。

    张教授,我真的很迷茫,我终于忍不住倾诉,我以为我做的是好事,可现在看来,我可能造成了更多伤害。我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切...

    让我们从根本问题开始思考,张教授平静地说,苏小姐,您能告诉我,您最初为什么选择做公益直播吗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还是有其他考虑

    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我从未真正思考过我的动机,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

    21

    我...我想我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吧,经过长时间的沉默,我终于诚实地说出了内心话,作为富二代,大家总觉得我除了花钱什么都不会。通过公益直播,我可以证明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也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流量与尊严之战简介 >流量与尊严之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