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目标直指临安。青鸾不敢耽搁,快马加鞭赶回临安,将情报交给苏砚。苏砚连夜进宫,向宋光宗禀明此事。宋光宗终于下定决心,任命老将辛弃疾为帅,调集大军抵御金兵。
第十六章:临危受命
辛弃疾接到任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士兵,筹备粮草。苏砚主动请缨,负责后勤粮草的调配与运输。他深知,粮草是战争的命脉,稍有差错,前线将士便会陷入绝境。
青鸾也没有闲着,她在临安城组织起一支由江湖人士组成的义军,协助官府维持治安,同时训练士兵。苏砚和青鸾整日忙碌,虽聚少离多,但心中都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
在筹备过程中,苏砚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朝廷的粮草储备远远不足。原来,部分官员与奸商勾结,私自倒卖军粮,中饱私囊。苏砚大怒,立即展开调查。他凭借多年担任监察御史积累的经验,顺藤摸瓜,揪出了幕后黑手——户部侍郎张元。
张元仗着自己是宰相的亲信,肆无忌惮地贪污腐败。苏砚将证据呈给宋光宗,宋光宗龙颜大怒,下令将张元革职查办,并抄没其家产,所得钱财全部用于购买粮草。
解决了粮草问题,苏砚又面临新的难题。运送粮草的路线上有多处关卡,关卡守将向运送粮草的队伍索要贿赂,否则便故意刁难。苏砚亲自前往关卡,严惩了那些贪婪的守将,并颁布法令:凡敢阻挠粮草运输者,一律军法处置。
第十七章:前线烽火
辛弃疾率领大军抵达边境后,与金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初,宋军因准备充分,士气高昂,接连打了几场胜仗。但随着战事的推进,金兵调整战略,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对宋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宋军在战场上陷入苦战,粮草运输也变得愈发艰难。金兵派出小股骑兵,专门袭击宋军的粮草运输队。苏砚心急如焚,他与青鸾商议后,决定由青鸾带领义军护送粮草。
青鸾带领义军,一路上小心翼翼。他们避开金兵的主力部队,专挑偏僻小路行走。然而,在一次运输途中,他们还是被金兵的探子发现。金兵骑兵迅速追来,青鸾指挥义军占据有利地形,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中,青鸾身先士卒,手持长剑,斩杀数名金兵。义军们在她的鼓舞下,奋勇杀敌。但金兵人数众多,且骑兵在平原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义军渐渐抵挡不住。关键时刻,辛弃疾派来的援军赶到,击退了金兵。
虽然此次粮草成功送达前线,但义军也损失惨重。青鸾看着死伤的兄弟,心中悲痛不已。她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只有彻底打败金兵,才能还百姓一个太平。
第十八章:暗潮涌动
在宋金激战正酣之时,临安城内却暗潮涌动。主和派的官员们见宋军在战场上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便再次上书宋光宗,要求与金国议和。宰相史弥远更是暗中勾结金国使者,企图通过议和谋取私利。
苏砚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联合朝中主战派官员,在朝堂上与主和派展开激烈辩论。苏砚慷慨陈词:金国狼子野心,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若此时议和,不仅前功尽弃,还将让无数将士的鲜血白流,百姓也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主和派在史弥远的带领下,巧舌如簧,极力劝说宋光宗议和。宋光宗本就生性懦弱,面对主和派的轮番劝说,渐渐动摇了决心。
苏砚无奈之下,决定寻求太上皇宋孝宗的支持。他连夜进宫,向宋孝宗禀明情况。宋孝宗对史弥远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他出面干预,宋光宗才暂时搁置了议和的想法。
但史弥远并不甘心失败,他派人暗中监视苏砚,企图找到他的把柄,将他扳倒。同时,他还在民间散布谣言,称宋军必败,议和才是唯一的出路,企图动摇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