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结论刺得人眼眶生疼。放大页面边缘,能看到像素级的修补痕迹,像是某个心虚的人用拙劣技术试图掩盖真相。那些修补的痕迹参差不齐,暴露出篡改者的慌张与急迫。

    我们驱车穿过老城区蛛网般的巷道,道路两旁的建筑破旧不堪,墙面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斑驳的涂鸦。终于,我们停在一栋爬满爬山虎的单元楼前。小夏家的防盗门贴着褪色的春联,出入平安的金字被岁月啃噬得残缺不全,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曾经的遭遇。开门的瞬间,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混合着某种陈旧的悲伤气息,让人喘不过气。

    小夏的母亲枯坐在沙发上,灰白的长发遮住半张脸,指甲深深抠进扶手,留下一道道痕迹。嘴里不停重复着:开窗……别开窗……她突然转头望向我们,浑浊的眼球里映出扭曲的人影,它们在玻璃上写字!用血写的!她的声音尖锐而颤抖,充满了恐惧。茶几上散落着撕碎的病历单,诊断栏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字样刺目惊心,揭示着这个家庭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小夏的父亲从厨房走出,围裙上沾着熬煳的药渍,整个人显得憔悴而疲惫。他沉默着从衣柜深处取出一个红绸包裹的日记本,布面的凤凰刺绣早已褪色,边缘也有些磨损,看得出被人反复抚摸过。小夏出事前一周,总说房间里有东西。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封皮,喉结剧烈滚动,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她说有个女人在窗外对她笑,还说她们是同类。

    泛黄的纸页在指间翻动,潦草的字迹浸透焦虑。11月10日: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它说要带我去找真相。我在镜子里看到过她的脸,湿漉漉的长发贴在玻璃上。字迹逐渐凌乱,11月14日的记录被水痕晕染:我查了老报纸,1998年真的有人从这里坠楼!但所有报道都在三天后消失了。最后一页的字迹几乎划破纸张:11月16日:我终于想起来了,二十年前这里发生过什么……张主任,原来真的是你……字尾的惊叹号拖出长长的墨痕,像是书写者遭遇不测时的挣扎,每一笔都饱含着惊恐与愤怒。

    林薇和我对视一眼,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当地档案馆的霉味混着油墨气息扑面而来,老式风扇搅动着凝滞的空气,发出嗡嗡的声响。我们在微缩胶片机前奋战三小时,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1998年的新闻简报在屏幕上显形:纺织厂女工坠楼身亡,车间主任张建国协助调查后无罪释放。配图里年轻的张建国穿着笔挺中山装,站在警戒线后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得意与狡黠。而坠楼地点的照片,赫然是我房间那扇锈迹斑斑的阳台窗。更诡异的是,同一份报纸的社会版背面,用红笔圈着一行广告:专业档案修复,旧案资料整理,这则广告仿佛在暗示着什么,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当夜,暴雨倾盆而下。雨点如子弹般砸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敲窗声突然变成凄厉的哭喊,玻璃窗上的水雾自动凝聚成人形。我看着那张逐渐清晰的面孔,湿漉漉的长发下,是新闻照片里周红梅的模样。她的嘴角撕裂到耳根,腐烂的牙龈间渗出黑色液体:帮我……报仇……她的指甲划过玻璃,留下的痕迹渗出暗红血珠,在窗台上蜿蜒成张字。当闪电照亮房间,我看见她背后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手印,每个指节都带着水泥墙里挣扎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她生前遭受的痛苦与冤屈。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和林薇化身成执着的侦探,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老城区的街巷错综复杂,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陈旧的烟火气。我们走访了无数知情者,每一次谈话都像是在拼凑一幅破碎的拼图,而每一块碎片都让这个尘封二十年的秘密愈发清晰。

    在一家弥漫着茶香与烟味的老茶馆里,我们终于找到了退休工人老李。他坐在角落,面前摆着一杯浓茶,眼神浑浊却透着警惕。林薇递上一支香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凌晨三点的敲窗声简介 >凌晨三点的敲窗声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