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章:佛心初萌
公元
334
年,在平阳郡武阳的龚家,一个婴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法显,俗姓龚。彼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踏上一段波澜壮阔、名垂青史的旅程。
法显的童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阴影。他有三个哥哥,却都在童年时不幸夭折。父母忧心如焚,生怕这最小的孩子也步哥哥们的后尘。在法显三岁那年,无奈之下,他们将孩子送到了附近的佛寺,让他当了小和尚,希望佛祖能庇佑他平安长大。
佛寺中的生活,对于年幼的法显来说,新奇而又充满安宁。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寺庙的檐角,法显便随着僧人们一同起身,清扫庭院、诵读经文。那庄严的佛殿,香烟袅袅,佛像慈悲的面容,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法显小小的心灵。他认真地跟着师父们学习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经文,虽然年纪尚小,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专注与虔诚。
十岁那年,命运再次给了法显沉重一击,父亲去世了。叔父看着寡居的嫂子,心中不忍,便劝法显还俗,也好照顾母亲,继承龚家的香火。然而,法显此时对佛的信仰已深入骨髓,他跪在叔父面前,眼中满是坚定:叔父,我已在佛前许下心愿,此生愿追随佛祖,普度众生。母亲虽需人照顾,但我相信,佛法的庇佑能让她安康。叔父无奈,只得作罢。
不久后,母亲也离他而去。法显悲痛万分,他为母亲办完丧事,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回到了寺院。他明白,这里才是他的归宿,是他追寻真理、解脱众生苦难的起点。
二十岁时,法显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受大戒,成为了一名比丘。受戒仪式庄严而隆重,法显在众僧人的见证下,许下了对佛法的庄严承诺。从那以后,他对佛教的信仰愈发坚贞,行为也更加严谨。他每日早起晚睡,除了诵经修行,还常常帮助寺中的其他僧人,无论是打扫庭院,还是抄写经文,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寺中的僧人们都对他称赞有加,说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时光悠悠流逝,法显在寺中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他了大量的佛经,与僧人们探讨佛法的奥义。然而,随着对佛法研究的深入,他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当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但佛经的翻译远远跟不上佛教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戒律经典极为缺乏。这导致许多佛教徒在修行中行为无章可循,一些上层僧侣甚至穷奢极欲,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教义。法显深知,要想让佛教真正在中国发扬光大,让众生得到正确的指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大胆而又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生:西赴天竺,寻求完整的戒律经典,带回中国,以矫正时弊,弘扬佛法。此时的法显,已年近古稀,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年轻人般的坚毅与果敢,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遥远而又充满希望的西行之路。
第一章:西行伊始
东晋隆安三年(399
年),六十五岁的法显,怀着对佛法的赤诚之心,毅然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程。他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僧人从长安出发,向着西方那片神秘的土地迈进。
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在法显等人的身后渐渐远去。他们一路西行,穿过了广袤的关中平原,进入了河西走廊。此时正值春日,然而河西走廊的气候却依旧干燥而寒冷,狂风不时卷起漫天黄沙,打在他们的脸上,生疼生疼的。
队伍中的僧人们都穿着简朴的僧袍,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几本经书和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法显走在队伍中间,他的步伐虽然略显缓慢,但却十分坚定。慧景不时地走到法显身边,关切地问道:法显师兄,您感觉如何这一路艰辛,您可要多保重身体啊。法显微笑着点点头:无妨,为了佛法,这点辛苦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