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她摸了摸掌心的桂子印,终于明白,有些传承早已融入血脉,就像这千年未改的海潮,永远守护着三吴都会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苏晚轻声吟诵,目光掠过参差十万人家的现代高楼。这次,她终于读懂词里的真意:所谓竞豪奢,不是富贵之争,而是无数护塘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间烟火,世代相传的,从来不是词中的美景,而是守护这美景的决心。
海潮声中,苏晚看见青玉佩上的望海潮三字微微发亮,那是千年前的承诺,也是今世的传承。她知道,无论古今,总有人会为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人间,甘做潮神的使者,让《望海潮》的词句,永远回荡在钱塘江上。
结束
景祐四年的钱塘潮在双璜合璧的瞬间化作万点金鳞,青铜巨链上的《望海潮》词纹发出龙吟,将权臣的船队卷入江底漩涡。沈砚看着面具男在潮水中露出惊恐的脸——那面容与现代博物馆馆长如出一辙,最终化作泡沫,只留下他手中的残卷,飘向三秋桂子盛开的堤岸。
成功了!沈砚的声音混着潮声,他颈间的桂子印与苏晚掌心的胎记终于合为完整的潮神印,江底的词碑升起,将整个海塘托出水面,东南形胜的墨字在阳光下流转,每笔都化作守护的灵纹。
苏颂抱着完整的《东南形胜图》走来,眼中泛起泪光:苏家与沈家的血,终于没有白流。从今日起,海塘的榫卯与词纹共鸣,潮神归位,钱塘永固。他指向图中凤池处,那里浮现出柳永的虚影,提笔补上最后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此景,当夸护塘人。
沈砚低头,发现腕间的青玉佩已与沈砚的玉璜融为一体,璜身刻满了历代护塘人的名字,爷爷的名字苏明修赫然在列,而最后一行,是她与沈砚的小字:苏绾、沈砚,景祐四年潮神祭合璧。
该回去了。沈砚忽然说,眼中泛起微光,七十年后,会有新的护塘人在孤山相遇,但这一世,我们的使命完成了。他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与现代爷爷的手重叠,记住,每当钱塘潮响起,就是词魂在诉说护塘人的故事。
意识回笼的瞬间,苏晚躺在老宅的地窖里,手中的青玉佩完整无缺,璜身的望海潮三字闪着微光。手机屏幕亮起,博物馆发来消息:《望海潮》画卷今日修复,发现隐藏落款‘景祐四年护塘人记’,经鉴定为柳永真迹增补。
她踉跄着爬上楼梯,老宅的青铜铃再次作响,这次的节奏是《望海潮》的下阕。展柜里爷爷的笔记本摊开在最后一页,新增的字迹力透纸背:双璜合璧日,潮神归位时,苏家女与沈家郎,共护人间十万家。旁边贴着张老照片,是二十年前的爷爷和一位沈姓学者,两人掌心分别有桂子印和狼毫纹——正是千年前的苏绾与沈砚。
data-faype=pay_tag>
现代的钱塘江边,苏晚望着云树绕堤沙的美景,江风带来若有若无的桂花香。远处,穿青衫的少年向她走来,手腕上戴着与沈砚相同的玉坠,耳后隐约可见狼毫状的胎记。
你好,我叫沈砚。他笑着递过半片玉璜,缺角处与苏晚的玉佩严丝合缝,爷爷说,当《望海潮》的词纹在潮水中显形时,就是我们相遇的时候。
苏晚愣住,想起景祐四年沈砚说的那句话:七十年后,若你我转世,定要在孤山重逢。她低头,发现两人相握的手,掌心胎记拼成了完整的潮神印,而江面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中,隐隐浮现出古代海塘的影子,与现代的钢筋水泥堤岸重叠。
要去看看新发现的海塘词碑吗沈砚指向江边的考古现场,那里刚刚出土了刻着《望海潮》的青铜巨链,上面的每字每句,都在讲述护塘人的故事。
苏晚点头,任江风掀起鬓发。她知道,故事从未结束。千年前的柳永将护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