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监国第一日
翌日,卯时。
当法。
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户部上奏了秋收后的税粮入库情况,兵部汇报了边境的日常军情,工部呈上了几处宫殿的修缮计划……
这些,都是寻常政务。
李承乾认真地听着,偶尔发问,他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让那些原本以为可以轻松糊弄过去的老油条官员们,额头不禁冒出了一层细汗。
对于那些无甚争议的奏请,他皆以“准”字批复,不多言一句。
对于那些需要商榷的,他则会说:“此事暂议,交由三省详查,明日再报。”
整个过程,条理清晰,效率极高,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一个时辰过去了。
所有常规的奏报,都已处理完毕。
就在中书舍人准备宣布退朝时,李承乾却忽然开口了。
“且慢。”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准备转身的官员,都停住了脚步。
来了吗!
所有人的心中,都同时冒出这三个字。
正戏,现在才开始!
李承乾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百官,最终,落在了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的身上。
“房相。”
“臣在。”房玄龄出列。
“孤,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房相。”李承乾问道,“孤近日翻阅卷宗,发现自开春以来,我关中地区,雨水稀少,土地干裂。而京兆府上报的粮价,更是节节攀升。不知朝廷对此,可有应对之策?”
这个问题,问得极为突然,也极为刁钻。
天灾之事,非人力所能抗拒。
自古以来,朝廷的应对,无非就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这老一套。这并非是臣子们懈怠,而是生产力水平所限,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房玄龄躬身答道:“回禀殿下,此事,政事堂已有议论。”
“待旱情进一步确认,便会奏请陛下,开官仓,赈济灾民。”
“开仓放粮,固然是仁政。但,”李承乾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锐利,“这只是‘救’,而非‘防’!是亡羊补牢,而非未雨绸缪!等到灾情遍野,流民四起,再开仓放粮,我大唐的府库,要耗费多少钱粮?又有多少百姓,会死在领到救济粮的前一夜?”
他站起身,瘸着腿,缓缓走到丹陛之沿,居高临下地看着满朝文武。
“诸位,都是我大唐的肱股之臣。孤想问问,除了开仓放粮,我们,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
百官们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看着殿下众人的反应,李承乾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要先用一个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然后,再抛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造成“石破天惊”的震撼!
李承乾转头,对侍立在侧的东宫总管常何,点了点头。
常何立刻会意,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卷早已准备好的奏疏,高高举起。
“殿下有本,奏于诸公!”
一名内侍接过奏疏,呈于房玄龄之手。
房玄龄疑惑地展开奏疏,只看了一眼,他的瞳孔,便猛地收缩了起来!
奏疏的标题,龙飞凤凤舞地写着一行大字——
《论关中旱情防治及以工代赈疏》
房玄龄压下心中的震惊,迫不及待地向下看去。
奏疏不长,不过千余字,却字字珠玑,石破天惊!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