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喉咙像被棉花堵住:老师,我......
话没说完,眼泪却先落了下来。他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老师,最后哽咽着说:等我读完师范,就能早点工作赚钱,供妹妹上学,也能照顾爸妈。
王老师沉默良久,拍了拍他的肩膀:孩子,梦想不该被现实打败。你放心,学费的事,老师帮你想办法。
原来,王老师联系了当地的航天企业。得知陆远的情况后,企业愿意提供助学金,条件是他大学毕业后要进入该企业工作。这个机会让陆远喜极而泣,他在感谢信里写道:虽然这条路可能无法让我成为真正的宇航员,但我会用另一种方式,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高中三年,陆远在学习和兼职之间连轴转。每天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校园里清扫落叶赚取生活费;课间十分钟,他争分夺秒地刷题;放学后,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风雨无阻。有次暴雨倾盆,他的电动车在积水路段熄火,为了准时送餐,他顶着暴雨奔跑了两公里,浑身湿透却依然保持着微笑把餐品送到顾客手中。
深夜回到出租屋,陆远还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他制定了精确到分钟的学习计划,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为了提高英语听力,他把航天纪录片的音频下载到
MP3
里,吃饭、走路、骑车时都在听。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英语成绩从最初的中等水平跃居年级第一,还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高考前三个月,陆远发起了最后的冲刺。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复习和刷题。为了节省时间,他把所有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贴在墙上,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思维导图复述知识点。那段时间,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公斤,眼睛里布满血丝,但学习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远以全省理科前十的成绩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全家人围坐在破旧的饭桌前,母亲抚摸着烫金的校名,泪水滴在纸张上晕开朵朵小花。父亲则默默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白酒,给每个杯子都倒得满满当当:儿子,这杯酒,敬你的星星!
大学四年,陆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他选修了所有与航天相关的课程,成绩门门优异;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航天器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加入了学校的航模队,带领团队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个遗憾
——
离宇航员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转机出现在大四那年。国家航天局面向高校选拔预备航天员,陆远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初选、复选、定选,三轮考核下来,全国仅有二十人进入最终名单,而他赫然在列。体检室内,医生看着各项指标都近乎完美的检查报告,笑着说:小伙子,你的身体条件,简直就是为太空而生!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航天员训练中心的生活,远比想象中严苛。离心机训练时,8
倍重力压得人呼吸困难,脸部肌肉不受控制地变形,眼前常常一片模糊。陆远在训练前会在心里默数呼吸节奏,强迫自己保持清醒,每次训练结束后,他都要在笔记本上记录身体的反应和应对方法。
水下训练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一次训练就要持续五六个小时。在密闭的水下训练舱里,陆远穿着沉重的训练服,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有次训练中,他的面罩突然进水,呛了好几口水,但他没有立即求救,而是按照训练流程冷静处理,最终顺利完成任务。上岸后,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而发白起皱,但脸上却带着胜利的笑容。
心理训练同样充满挑战。在狭小的隔离舱里,陆远要独自度过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