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单元3:晚饭只有草 续
中央映出张小帅的脸,领口鳞片甲的金属片泛着暗红,像块烧透的炭,“跟你去年被野狗抓的伤,都在锁骨下三寸,连形状都…”
话没说完,供桌突然“吱呀”作响,死者泡胀的手竟抬了抬,指尖蹭过黄纸上的鳞片符,面粉和墨线混在一起,在纸角拓出个“骨”字——不是“龙骨”,是“人骨”,是被磨成粉当“金粉”撒的、无主孤魂的骨。
“陈公公的‘丹道’,拿人骨当龙骨,拿鳞甲当炉盖。”张小帅把麦仁塞进死者手里,让他指尖掐着那粒刻着“李”的焦麦,鳞片甲在他动作时发出“沙沙”响,甲叶间夹着的面粉粒落在死者腕间红绳上,竟把绳结里的鱼鳞,衬成了“骨”形,“李财主往护堤洞里塞的不是祭品,是用鳞甲镇着的‘炉鼎魂’,这《本草纲目》里的‘龙骨’…全是冤魂的骨头磨的粉。”
夜风卷着纸钱灰灌进祠堂,黄纸上的“鳞片符”突然被吹起,墨线勾的甲叶落在死者胸口淤青上,竟拼成完整的鳞片甲图案。大牛盯着竹架上的红绸——那是从李财主家姨太太旧衣撕的,此刻沾着面粉,在火光里飘成“龙形”,却在绸面褶皱间,露出底下绣着的“万寿”纹,跟陈公公指甲缝里的丹砂,同个纹样。
“抬走吧。”张小帅把黄纸塞进死者领口,鳞片符的墨线贴着淤青,像给冤魂盖了层“炉盖”,“路过李财主家时,把竹架晃得凶些,让他看见死者手里的麦仁…和咱鳞片甲上的‘骨纹’。”
寅时的梆子响过,竹架抬着死者走过东河村,面粉和纸钱灰扑簌簌落在青石板上,竟拓出条“骨形”的路。虎娃举着用麦仁串的“项链”跑在最前头,焦黑的麦仁晃出清响,像极了陈公公炼丹炉里的“镇魂铃”。
李财主家的狗突然狂吠,管家举着灯笼冲出来,却看见死者指尖的麦仁正对着他家大门——焦痕里嵌着的骨渣,此刻沾着面粉,竟在灯笼光里映出“骨”字。大牛故意把竹架往地上一磕,竹节间的羊油发出“滋滋”响,惊得管家灯笼掉在地上,火舌舔到死者裤脚的布料,竟腾起蓝紫色的火焰——那是陈公公“丹道”里的“人骨火”,此刻却烧出了“冤”的味道。
晨雾漫进乱葬岗时,死者被葬进新挖的坟,黄纸上的“鳞片符”盖在胸口淤青上,墨线被露水晕开,竟在土堆上洇出个“解”字——不是“解镇”,是“解骨”,是让被磨成粉的人骨,在乱葬岗的土里,重新长成带血的魂。
张小帅摸着鳞片甲上的凹痕——那里还沾着死者腕间的鱼鳞,银白泛青的鳞片边缘,刻着细小的“壬戍”,跟他甲叶内侧的“戊申年”,拼成完整的生辰八字。小李抱着《本草纲目》,缺页处的“人骨”条目上,不知何时被虎娃画了个歪扭的“活”字——用的是死者手里的麦仁,混着他爹的骨粉,却比任何丹砂都暖。
原来这世上最毒的“龙骨”,从来不是龙的骨,是活人拿死人骨头磨的粉,掺着贪心和脏事,撒在“圣恩”的面皮上。而最暖的“解药”,是把沾着血泪的鳞片甲,变成丈量冤屈的尺,让每个嵌进甲叶的人骨渣,都在尺上刻下“人”字,刻下“活”字,刻下让这世道不得不疼的、真真切切的魂。
梆子敲过五更,乱葬岗的坟头飘起细烟——是阿七用李财主家的“万寿”纹锦缎烧的,烟味混着人骨粉,竟比任何香火都呛人。张小帅望着渐亮的天际,死者胸口的“解”字在晨露里渐渐淡了,只剩虎娃手里的麦仁“项链”,还在风里晃着,像串没烧完的、替死人说话的,骨。
鳞片甲在他怀里轻轻颤了颤——这次不是烫,是凉,是无数人骨的碎末顺着甲叶缝隙落进掌心,却在掌纹里聚成“人”形,聚成“生”形,聚成终将敲碎炼丹炉的、带着体温的,骨。
鳞窍
竹架撞在供桌上的声响惊飞了梁间夜鹭,死者泡胀的尸身顺着竹节滑向桌沿,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