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5章 承上启下
    《锦衣探案录·破茧篇》

    :旗牌新署的晨光

    嘉靖三十七年春,应天府的晨雾还未散尽,张小帅盯着腰间新挂的飞鱼服腰牌发愣。青铜牌面上的獬豸纹还带着铸模的毛边,比起同僚们油光水滑的旧牌,倒像块刚从灶王爷供桌上掰下来的冷饽饽——正如他这个新晋小旗的处境:辖下“清风班”拢共三人,除了他,便是蹲在门槛上啃窝头的老王,和靠在照壁上磨鬼头刀的大牛。

    “小旗,您这腰牌磨着硌手吧?”老王缺了颗门牙的嘴漏着风,窝头渣子混着哈气喷在青石板上,“要不咱找街角李银匠打个包边?当年我当总旗时……”

    “打住。”张小帅揉了揉发紧的太阳穴。他知道老王嘴里的“当年”早成了老黄历——这糟老头子在应天府衙当了二十年捕快,熬到胡子花白仍是个“编外”,若不是上个月破了桩拐卖案被按察使点名,他这辈子怕是连块正经腰牌都混不上。

    照壁上的日头刚爬过獬豸浮雕,后堂便传来铜锣急响。大牛的鬼头刀“当啷”落地,刀身映出他瞪大的眼:“是‘火票’!怕是出了大案!”

    飞鱼服腰牌在腰间颠得发颤,张小帅跟着人流冲进正堂时,就见按察使陈大人的官服下摆沾着泥点,案头摆着个用油纸裹了三层的物什,油纸边缘渗着暗红的水迹。

    “昨夜城西慈恩寺,”陈大人的手指敲了敲案上的包裹,声音压得极低,“往生殿供的千手观音像,掌心的‘摩尼珠’被盗了。”

    堂中响起低低的抽气声。张小帅知道那摩尼珠的来历——据传是永乐年间西洋番使进贡的圣物,珠内有絮状金纹,名曰“佛心茧”,寓意“破茧见性”,向来由寺中老僧每日三炷香供奉,轻易不得示人。

    “更要紧的是,”陈大人掀开油纸,露出底下半片焦黑的布帛,“僧房里发现了这个——和去年‘茧刑案’的证物,一模一样。”

    :佛茧与茧刑

    暮色漫进慈恩寺时,往生殿的香灰还透着温热。

    张小帅踩着满地碎瓷片蹲下,指尖蹭过观音像残缺的掌心——石质纹路里嵌着半粒蜡珠,蜡油凝固成不规则的团状,边缘却有细密的螺旋纹,像某种昆虫的茧。

    “小旗您看,”老王举着灯笼凑过来,光焰映得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这蜡珠的样子,和去年李娘子案里死者心口的‘茧’,是不是像极了?”

    去年深秋,城南布庄老板娘李娘子暴毙家中,仵作验尸时竟从她心口挖出个指甲盖大小的蜡茧,茧内裹着半片绣着獬豸纹的锦缎——正是锦衣卫腰牌的内衬。案子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却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唯有衙门里悄悄传着:这是江湖上失传已久的“茧刑”,施刑者用秘制药蜡裹住受害者的生机,待蜡茧成型,人便如行尸走肉,直至心脉被茧绞断。

    “摩尼珠被盗,茧刑重现。”大牛的鬼头刀磕在门框上,惊飞了梁上的夜枭,“难不成这俩事儿,都和‘茧人’有关?”

    “茧人”是应天府的禁忌传说。据传嘉靖初年,有个擅制蜡茧的匠人因遭人陷害,被剥了皮挂在城门楼示众,死后冤魂附在蜡茧上,专找佩戴獬豸纹的人寻仇——而锦衣卫腰牌、应天府衙捕快的皂靴,乃至官服上的补子,皆绣着獬豸。

    张小帅的指尖触到观音像底座的凹痕,那里刻着行极小的梵文,译成汉文竟是“破茧需见血,见血方证道”。他忽然想起陈大人递给他的密信:“去年李娘子案,死者丈夫是锦衣卫总旗,而慈恩寺的住持,曾是永乐朝‘茧作局’的匠人。”

    “走,找住持。”他猛地起身,腰牌上的獬豸纹刮过石案,发出细碎的响声——像某种茧壳裂开的预兆。

    :茧作局的秘辛

    禅房的烛火在风里晃了三晃,老住持的咳嗽声才从屏风后传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锦小旗简介 >大明锦小旗目录 > 第35章 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