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单元6:东厂来抢功续
最真实的模样。
市井风里的算筹刀
二、豹房丹炉旁的帝王笑
铜炉的火星子“噼啪”溅在皇帝袖口,玄龟纹道袍顿时烧出个焦洞,却半点没扫了他的兴致。小太监钱宁缩着脖子凑在旁侧,袖管里的柳絮正沾着慈幼院孩子新编的童谣——“算筹摆,柳絮飞,曹公公痒得找不着北”,墨字在绒毛上歪歪扭扭,倒比东厂的密报鲜活百倍。
“锦衣卫的?专办殡葬奇案?”皇帝摸着下巴点头,丹勺拨弄着炉中翻涌的赤金砂,火光将他眼角的笑纹染得通红,“有点意思…那‘痒痒粉’虽歪,倒歪得合了市井的理——曹吉祥总说‘厂卫无私’,却连个错字都藏不住,活该被柳絮挠破了皮。”
钱宁见皇帝松了玄龟纹腰带,忙趁热打铁抖开张皱巴巴的传单——上面画着张小帅摇着镇魂铃,身后跟着举着“算筹灯笼”的孩子,曹吉祥抱着后颈在东厂直房里打转:“万岁爷您瞧,这张小帅连殡葬铺的香灰都能做成‘证据’——听说他把曹公公改的错字刻在墓碑上,让孝子贤孙们哭丧时顺带着骂‘错字误国’!西市的老学究都说,这法子比写‘大字报’还妙,既不伤体面,又挠得人心发慌。”
“墓碑刻错字?”皇帝“噗嗤”笑出声,丹勺磕在炉沿上,震落的赤金砂在青砖上堆成个歪扭的“痒”字,“妙啊!比朕让曹吉祥抄《千字文》有意思多了——他不是爱改字么?就让死人‘教’他写字!”他忽然想起前日收到的东厂加急奏报,错字连篇的文牒上还沾着不明粉粒,此刻想来,倒像是张小帅埋下的“算筹暗号”。
钱宁见皇帝盯着传单上的“算筹”二字,忙又补了句:“更绝的是他用算筹传密——慈幼院的孩子喝腊八粥,粥里的红豆摆成‘三横一竖’是‘丑’,花生摆成‘勾折’是‘错’,连乞丐讨饭敲竹板的节奏,都是他编的‘算筹密码’!昨儿个黑虎帮按这密码找到东厂错抓的无辜百姓,愣是从诏狱里抢出三个卖炊饼的——您说,这算不算‘市井劫狱’?”
皇帝笑得直拍丹炉,炉灰扑簌簌落在道袍的焦洞上,倒像给破洞镶了圈金边:“市井劫狱?好个张小帅!把百姓变成了‘算筹兵’,比朕的御林军还会打‘软刀子仗’——曹吉祥的玄龟甲再硬,也抵不住这漫天柳絮、满街童谣!”他忽然沉下脸,丹勺敲了敲案头曹吉祥的请罪折子,“传旨下去,曹吉祥罚俸一年,革去东厂档头——让他去给西市的墓碑刻字,好好练练‘辨字功夫’!”
“遵旨!”钱宁偷瞄皇帝袖口的焦洞,想起张小帅说的“算筹如刀,伤人无形”,忍不住想笑——这帝王的“朱笔”,倒和市井的“柳絮”一个道理,看似轻飘飘,落处却有千钧重。
“对了,那小旗叫什么来着?”皇帝忽然指着窗外飘飞的柳絮,绒毛上隐约可见炭粉写的“算”字,“张小帅?”
“回万岁爷,正是!”钱宁从袖中掏出半块芝麻炊饼,饼面上用糖霜画着镇魂铃和算筹,“百姓们都说,他的镇魂铃一响,错字漏字全显形——昨儿个他去白云观查案,随手摇了摇铃,观主竟自己抖出了曹吉祥塞的‘白去观’伪证,连观里的老道都念叨,这铃比东厂的夹棍还‘通人性’!”
皇帝摸着焦洞点头,丹炉的青烟裹着柳絮钻进袖口,绒毛上的“算”字贴在他发烫的皮肤上,竟比丹砂还提神:“下次若有疑难案子,尤其是这等‘痒死人不偿命’的妙事,倒可以让他试试——朕倒要看看,他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比如…查查朕的丹方有没有错字?”
话音未落,丹炉忽然“轰”地冒起五彩火,惊得钱宁往后跳了三步。皇帝盯着窜动的火苗,恍惚看见张小帅举着镇魂铃立在火中,铃上的算筹符号随火光明灭,竟和炉中赤金砂的流动轨迹分毫不差——原来这人间的“算筹”,从来不止是竹棍上的刻度,更是市井百姓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