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传统的黛青色固然经典,但也要跟上时代的审美。
我点头应和,打开手机查看之前宣传视频的数据。短短几天,粉丝量已经突破十万,后台满是询问青瓦购买方式和体验课程的留言。
李阿公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来,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好啊,好啊,老窑终于又要热闹起来了。
他抚摸着窑壁上斑驳的图腾,仿佛在与古老的岁月对话,当年,我爷爷就是在这座窑前,手把手教我父亲制瓦的。
为了让青瓦技艺焕发新生,苏瓷和程砚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他们走访各地的艺术院校,邀请设计师合作,将传统的青瓦纹样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在窑厂里,各种形状的瓦当模具整齐排列,有复刻的汉代朱雀纹,也有抽象的几何图案。
你们看这个!
一天,程砚兴奋地拿着一块样品跑到我面前。那是一块青瓦壁灯,半透明的釉面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蓝光,瓦片上雕刻的云纹若隐若现,既有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艺术感。我们可以开发文创产品,让青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我补充道。
说干就干,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直播课程,程砚亲自讲解青瓦的制作工艺,我则负责拍摄和剪辑。记得第一次直播时,程砚面对镜头紧张得手心冒汗,说话都有些结巴。但随着讲解的深入,他逐渐找回了自信,眼中闪烁着对技艺的热爱。
青瓦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还引来了不少年轻人拜师学艺。阿明成了学徒们的大师兄,他每天最早到窑厂,手把手教新来的徒弟揉泥、制坯。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了青瓦技艺的未来。
苏老师,程师傅,我们学校想邀请你们去做非遗讲座。
一天,当地一所小学的老师打来电话。站在教室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程砚详细地介绍着青瓦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当他展示出一块刚出窑的青瓦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学烧瓦!
一个小男孩举起手大声说道。那一刻,我看到程砚的眼眶红了。这些年,他独自坚守在青瓦窑,经历了无数的质疑和挫折,而此刻,孩子们纯真的话语,让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
在众人的努力下,云栖青瓦终于迎来了新生。我们举办了首届青瓦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齐聚云栖村。窑厂里,一件件精美的青瓦艺术品惊艳亮相:有青瓦屏风、青瓦茶具,甚至还有用青瓦碎片拼成的壁画。
这哪里是瓦片,简直是艺术品!
一位参观者感叹道。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云栖青瓦不仅登上了各大新闻平台,还被推荐为非遗传承的典型案例。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不仅有国内的客户,还有不少海外订单。
程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带着徒弟们日夜赶工,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干劲。以前总觉得老手艺要被时代淘汰了,
有天晚上收工后,他对我说,现在才明白,不是手艺过时了,是我们没有找到让它发光的方式。
看着热闹的青瓦窑,我时常想起刚回来时的情景。那时的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陌生和抵触,而如今,这里却成了我最眷恋的地方。父亲的日记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翻开它,从那些文字中汲取力量。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
在一次采访中,程砚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是啊,在现代化的浪潮下,许多像青瓦烧制这样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坚守,愿意创新,这些古老的技艺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如今的云栖村,因为青瓦窑的复兴,变得热闹非凡。游客们在这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