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5章 胡惟庸回京
   自从二虎去了水泥厂,朱元璋把何昌祖招入锦衣卫接替二虎位置。

    他跟李景隆去陈家庄,一是感谢陈正救命之恩。

    二是受命打探消息。

    朱元璋日理万机,总不能隔三差五往陈家庄跑。

    “臣刚从陈家庄回来,陈正说宝钞将要贬值,臣觉得事关重要,特来向皇上禀报。”

    “胡说八道。”

    朱元璋黑着脸,从御案上抽出一张奏折,翻开后看了一眼。

    “这是近日宝钞的市场行情,宝钞并没有出现贬值的迹象,那小子凭什么说咱的宝钞贬值。”

    “臣也不知,陈正让九江拿着宝钞去兑换银钱,看他的神色不像是作假。”

    “对了,陈正还说现在离宝钞贬值只差一个契机……”

    “这事咱知道了。”

    朱元璋挥手打断,对于自己发行的宝钞,他有绝对的信心。

    “以后这小子再说关于宝钞贬值的事,你就当他放屁,不用向咱汇报。”

    “是,臣告退。”

    何昌祖躬身退出殿内。

    朱元璋又拿起一张奏折办公,看到折子上面的内容,紧绷的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折子是胡惟庸送来的。

    胡惟庸出使北元商谈归还北元太子一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终于与北元达成共识。

    北元同意拿出八百万两银子赎回北元太子。

    现在胡惟庸押着八百两白银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不日就将抵达京城。

    “胡惟庸这件事办的漂亮。”

    朱元璋拍案叫绝。

    宝钞虽然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但是白拿八百万两银子,相当于此时大明一年半的税收。

    最主要的是胡惟庸还上奏,他已打探清楚北元现在的政治状况。

    如事先预测一样,北元的王公大臣都在忙着争权夺利。

    他们都想将北元太子控制在自己手中,行了挟天子令诸侯之事。

    朱元璋对此是喜闻乐见,当即就召集重臣商讨。

    “诸位,胡惟庸的奏折大家都看到了。”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扫向下面群臣:“胡惟庸出使北元立下大功,该什么赏赐,大家说说看。”

    李善长出列道:“皇上,胡惟庸此行不仅给朝廷弄来八百万两银子,还成功分化北元残余势力,功不可没,臣建议升胡惟庸为参知政事。”

    此话一出,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

    现在大明还没有废除宰相制,参知政事地位仅次于左右丞相之下。

    在场的淮西勋贵们内心狂喜。

    胡惟庸能成为参知政事,淮西一党在朝廷的话语权就更大,直接压过浙东的读书人。

    “臣反对。”

    刘伯温从行列里站出来。

    “启禀皇上,归还北元太子,分化北元势力乃是曹国公之子李九江率先提出,胡惟庸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臣以为,首功应该是曹国公之子李九江。”

    李善长道:“刘大人此言差矣,胡惟庸出使北元是冒着性命之险,李九江虽然提出方案,但是具体执行却是由胡惟庸一手操办,胡惟庸当为首功。”

    刘伯温向朱元璋拱手:“皇上,若是没有李九江提议,胡惟庸就没有出使北元的机会,臣以为李九江是首功。”

    “胡惟庸是首功。”

    “李九江!”

    “胡惟庸……”

    淮西勋贵和浙东读书人为此争的面红耳赤。

    朱元璋沉着脸,静静地看着双方争吵,心里不由想起陈正说过让他们互相监督之策。

    “够了!”

    朱元璋突然大喝: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稳爷简介 >大明稳爷目录 > 第35章 胡惟庸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