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邓芝篇——舌安吴蜀
惜——对庞统这旷世奇才陨落的痛惜,更有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破釜沉舟、不容再失的决绝!那眼神锐利如电,冰冷如霜,仿佛瞬间穿透了雒城上空的阴云,也穿透了我卑微躯壳下的心脏。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与灼热同时在我体内炸开。那一刻,我似乎模糊地预感到了什么。庞统的死,如同砍断了主公刘备一条臂膀,却也骤然抽空了蜀中人才本就匮乏的池塘,迫使那位高高在上的卧龙先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更深、更广的水域,去搜寻那些可能被遗漏的、潜藏的砥柱。或许,我这块沉埋于污泥中的顽石,也终于有机会被那锐利的目光扫过?
此后的日子,成都府衙的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诸葛亮亲自率军入川,与主公刘备会师,最终攻克了雒城,剑指成都。捷报传来,府衙上下奔走相告,一扫庞统阵亡带来的阴霾。然而,在这表面的欢腾之下,一种更深沉、更忙碌的紧张感却弥漫开来。新得之地,百废待兴,千头万绪。文书如雪片般堆积到我的案头,不再是过去那种清点杂物的琐碎,而是涉及户籍、田亩、赋税、军资调拨等核心事务的紧要公文。我埋首其间,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全副心神。我深知,这些卷宗背后,是无数黎民生计,是蜀中新政的根基。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案牍劳形中,一个寻常的午后,府衙内侍突然匆匆寻来,神色间带着不同寻常的恭敬:“邓书佐,丞相有召,请速至府中议事堂。”
我的心猛地一跳,手中的笔险些掉落。丞相?诸葛亮?召我?议事堂?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同惊雷在我脑中炸响。我强自压下翻腾的心绪,整理了一下身上浆洗得发白的旧袍,深吸一口气,跟着内侍穿过熟悉的府衙回廊。每一步踏在青石板上,都感觉异常沉重又异常轻飘。是福?是祸?庞统殒命那日,我在廊柱阴影下所见的那道目光,此刻无比清晰地浮现出来。
议事堂的门敞开着,里面光线充足。诸葛亮正背对着门口,站在一幅巨大的益州山川舆图前,身形挺拔如松。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来。这是我武三年,白帝城。永安宫那浓得化不开的药石气息,混杂着死亡将至的腐朽味道,沉沉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我作为丞相诸葛亮随员中的一员,肃立在寝宫外殿的阴影里,距离那扇隔开生死的门扉仅数步之遥。殿内烛火摇曳,将里面的人影模糊地投射在门扉的素绢上。刘备那曾经雄浑、此刻却断续虚弱的声音,如同钝刀刮过骨头,断断续续地透出来,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殿外群臣紧绷的神经。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
这石破天惊的四个字,如同最凛冽的寒风,瞬间席卷了整个外殿!空气仿佛凝固了,我甚至能听到身边同僚骤然停滞的呼吸声和牙齿轻微的打颤声。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血液似乎都为之冻结。这……这是何等的信任?又是何等的试探?亦或是……临终前对身后江山最深的忧虑与无奈的托付?
紧接着,是“咚”的一声闷响,沉重无比,仿佛砸在每个人的心坎上。那是头颅重重磕在坚硬地面的声音!透过门隙,我清晰地看到那个身影——那个以智慧与从容令天下敬畏的身影,此刻正匍匐在地,肩头剧烈地耸动。他叩首的位置,地砖上迅速洇开一片暗红!那是血!是诸葛亮以头抢地,泣血陈词!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那声音嘶哑、破碎,带着一种撕裂心肺的痛楚与无与伦比的决绝。我站在阴影里,浑身冰冷僵硬,唯有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几乎要破膛而出。眼前那片迅速扩大的暗红血迹,与耳中那泣血的誓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足以铭刻终生的图景。我明白了,明白了他为何会在我这微末小吏身上投下目光。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