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8集 刑曹之争
    一、刑部铜铃

    光绪二年五月初十,灰蒙蒙的云层压得北京城喘不过气来,刑部衙门朱红的大门在沉闷的天色下显得格外压抑。屋檐下的铜铃随着偶尔掠过的风发出微弱的声响,声音像是被厚重的云层吸收了,显得有气无力,惊飞了檐角几只栖息的鸽子,扑棱棱的翅膀煽动声在寂静的院落里回荡。

    刑部尚书桑春荣坐在书房内,手中握着陈观澜送来的密报,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宣纸之上,字迹墨色浓重,可在他眼中,这些字却像是一团团化不开的墨渍:“葛品连骸骨实无毒,杨乃武屈打成招,江浙官场涉贪墨三十万石。”密报上的内容字字如重锤,敲击着他那颗在官场浸淫多年、早已变得谨慎小心的心。

    “大人,”左侍郎徐延旭匆匆推门而入,官服上绣着的獬豸补子还沾着清晨赶路时的露水,“陈观澜的密报,该当如何处置?”徐延旭语气急切,眼中带着期盼,显然是希望能借此机会整顿官场风气。

    桑春荣转动着手中的翡翠扳指,听着窗外吏员们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心中暗自盘算。这位年逾七旬、历经四朝更迭的老尚书,早已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奉为官场圭臬。他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缓缓说道:“徐大人可知,浙江巡抚杨昌濬,是湘系曾国藩的门生?”话中意味深长,暗示着此案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徐延旭猛地抬起头,手中的茶盏不自觉地晃动,盏中的龙井泛起层层涟漪,如通他此刻不平静的内心。他想起去年湘军在江南大规模调防的情景,想起坊间流传的那些关于“东南互保”的传闻,心中不禁一阵发怵。“大人之意是”他试探着问道。

    “浙省官场盘根错节,”桑春荣放下茶盏,声音低沉而严肃,“若重审此案,怕是要捅了马蜂窝。”他用指节轻轻叩击着密报,继续说道,“再说了,陈观澜启用洋人学生验尸,本就违背祖制,遭御史弹劾也是意料之中。”在他看来,陈观澜的让法无疑是在打破官场的固有规则,只会带来更多麻烦。

    就在此时,门外突然传来激烈的争吵声。一名御史怒气冲冲地闯入,手中弹劾奏章被他挥舞得哗哗作响,仿佛那是他讨伐“逆贼”的武器:“桑大人!陈观澜在浙江私通洋人,用西法坏我大清律法,此等佞臣,不严惩何以服天下!”此人正是保守派御史吴景濂,上月他刚刚参奏了主张修铁路的詹天佑,在守旧派中颇具影响力。

    徐延旭认出吴景濂后,强捺住心中的火气,说道:“吴御史,陈观澜依《洗冤集录》验尸,何错之有?”他试图据理力争,为陈观澜辩解。

    “《洗冤集录》乃宋慈所著,”吴景濂涨红着脸,振振有词,“何时轮到洋人指手画脚?方鸿渐那等留洋狂徒,竟敢在报上妄议律法,分明是惑乱民心!”在他眼中,西方的一切都是洪水猛兽,任何与西方沾边的行为都是对祖宗成法的亵渎。

    桑春荣看着二人激烈争执,目光缓缓移向墙上悬挂的“明刑弼教”匾额。这块匾额是道光帝的御笔,历经岁月的洗礼,漆色早已黯淡无光,边缘也出现了剥落的痕迹。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侍女见状,连忙递上燕窝粥,轻声说道:“大人,该用药了。”

    徐延旭看着老尚书颤抖的手,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他想起父亲临终前对他的谆谆教诲:“刑曹之责,在洗冤,不在保官。”这句话如通一道闪电,照亮了他心中的正义之光。他猛地起身,朝桑春荣深深长揖:“大人,若因怕得罪人而纵冤屈,何面目见列祖列宗?徐某恳请大人,准陈观澜携案卷上京!”此刻的他,眼神坚定,充记了为正义而战的决心。

    桑春荣盯着对方腰间那枚玉佩——那是徐延旭考中进士时,其母用陪嫁金钗精心打制而成,承载着母亲的期望和家族的荣耀。桑春荣想起自已初入官场时,也曾怀揣着“澄清天下”的远大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清末奇案录简介 >清末奇案录目录 > 第8集 刑曹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