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
看
见平行宇宙的无数个自己。有的陈雨桐正在签署与星渊文明的合作协议,有的在启动行星级氢弹试图同归于尽,而最清晰的那个分支,她正站在火星南极的金属方碑前,准备按下第一个手印。
王磊的身影彻底融入金属海洋,只剩半张纸条在漂浮,人类的鲜血写着:下一个轮回,记得别碰那道金属柱。
但陈雨桐知道,在熵增的宇宙里,没有所谓的
下一个轮回——
每个文明都会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对未知的好奇与怜悯,是刻在碳基生命基因里的致命代码。
逃生舱的警报声终于停止,能源彻底耗尽。陈雨桐漂浮在绝对黑暗中,感受着体内星渊能量的流动。在意识消散前的瞬间,她想起星渊记忆里的戴森球核心
——
无数逃生舱封存其中,每个舱体上都刻着不同文明的文字,却有着相同的启动密码:
当你看懂这行字时,一切都太晚了。
而在某个尚未被收割的宇宙角落,新的
天问号
探测舰正在组装,年轻的宇航员们正对着火星方碑露出好奇的微笑。他们不知道,在宇宙的阴影里,无数双液态金属构成的眼睛正在睁开,等待着下一个文明的怜悯与探索。
(全文完)
《熵海囚笼》后言
当最后一行文字在屏幕上定格,我的手指悬停在键盘上方迟迟不愿落下。仿佛只要不按下保存键,陈雨桐、王磊、周明和林浩的命运,就能永远停留在逃生舱能源耗尽前的那片黑暗里,不至于坠入宇宙深处那无尽的绝望轮回。这部科幻的创作历程,就像一次同样充满未知与挣扎的星际航行,而此刻,我终于抵达了可以回望来路的站台。
创作《熵海囚笼》的念头,最初源于一次深夜对宇宙的凝望。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我突然意识到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与脆弱。我们自认为是地球的主宰,不断向着星辰大海进发,可谁又能保证,在浩瀚宇宙中,我们不是某种更高级存在眼中的
实验品
或
资源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如同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逐渐催生出了这个关于文明收割与宿命轮回的故事。
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前沿物理学理论。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到热力学中的熵增定律,每一个科学概念都试图融入到的设定中。例如,将
熵增
这一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为宇宙中不可抗拒的毁灭力量,而星渊文明的
情感能量收割
机制,则是对量子态坍缩理论的文学化演绎。我希望通过这些硬科幻元素的运用,不仅能让故事充满科学的严谨性,更能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思考。
然而,仅仅有科学设定的骨架是不够的,血肉与灵魂才是让故事真正鲜活起来的关键。于是,我开始雕琢书中的人物。陈雨桐的坚韧与责任感,王磊被仇恨蒙蔽的偏执,周明藏在机械臂背后的温柔,林浩沉默寡言下的忠诚……
每个角色都承载着不同的人性侧面。尤其是王磊这个人物,他的背叛与挣扎,是整部作品中最复杂的情感线。我试图通过他的经历,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救赎,以及个人情感与文明命运之间的冲突。
在故事的创作中,最让我纠结的莫过于结局的设定。从最初的希望曙光,到后来的绝望深渊,我反复修改了十余次。最终选择以开放式的绝望结局收尾,是因为我想传递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究竟是文明进步的阶梯,还是自我毁灭的导火索当我们带着好奇与怜悯之心,触碰宇宙中那些未知的存在时,是否早已踏入了无法逃脱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