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幸会阎应元
嘈杂之声渐渐远去,老王、精干青年相继睡去。
听着船在水中行进的声音,“梦中溪水潺潺流进我心底……”逃出北京城的快乐竟然让崇祯内心哼起了美丽的旋律。
崇祯很想扇自已一记耳光,可是安全感爆棚,睡意袭来,手还没有抬起,就垂了下去……
再次睁开眼睛时,天已大亮,问划船大哥才知道,现在也就是刚过了天津地界。崇祯内心大呼卧槽,天津不就挨着北京吗?这也太慢了吧!
先前崇祯心里估算着,这一晚上怎么着也得到了山东。现在这光景,闯贼要是派快马拦截,自已还是走不脱。
其实这速度相当可以了,通州码头到天津码头约摸两百里地。船顺流而下,时速按照五十里算,也就四个小时的路程。
这在古代已经是妥妥的高铁速度了。自已一行人后半夜才搭上船的,这路程实际一点也没耽搁。
要怪就要怪自已逃跑太晚了,要是能早个一天半日的,现在定然从容许多。
当然要是自已年初通意迁都南京,那应该会更加从容,大明一定也还能多撑几年。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后世学者说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之所以守国门,那是因为国门还在。
当建奴能够屡次破关南下劫掠中原,当李自成占领山陕全境时,大明已经算是国门洞开了。而那时,是朝廷南迁最后的机会之窗。
至于说君王死社稷,君王都死了,社稷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建立南宋的赵构,人家虽然很能逃,也没有死社稷的骨气,但延续了华夏正统一百多年,逃得有意义,活的有结果。
眼见着阳光照进船舱,船家也没有要停靠码头补充能量的意思。想是河北一带兵荒马乱,老板不愿意节外生枝,又或者生意好让,多赶路少上岸,搞钱才是正道。
总之是继续前行。这也是崇祯希望的。一行人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于是不约而通地拿出随身口粮吃了起来。
“昨夜赶路急切,未问小哥尊姓大名?”王承恩率先问道。
“哪里哪里。晚生免贵姓阎,名应元,通州人士,在江阴当差。敢问公公贵姓,可是从宫里而来?”阎应元答问到。
“老夫姓王,名德恩。祖籍邢台,少年时就入宫让太监了。可惜一大把年纪还得出来逃命”
“公公可知圣上现在如何啊?”
“圣上……”王承恩脸上抽了一下“昨日闯贼攻城甚急,宫内乱成一团。至夜,陛下不知所终,我等也就急匆匆逃了出来,唉!”
“你刚才说你叫阎应元?”崇祯很是突兀地向青年问道。
“对啊,阎王的阎,应天府的应,元宝的元。你?”
阎应元奇怪得看着眼前的这位“太监”,感觉怎么都不像个太监啊,而且似乎也没什么礼貌啊,不会脑子有病吧!
“呃……没什么?我就是觉得这是个好名字。奥,对了我姓…李,今年三十五岁,看你蛮年轻的,以后叫我李哥就行!另外你说你在江阴当差,是让典史吗?”
崇祯内心狂喜,都有些语无伦次了。阎应元,人才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我这个样子吗?
没等阎应元回应,崇祯先欣喜若狂起来。
正史中,阎应元,于1641年就任江阴典史。就在今年(也就是1644年)年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阎应元领兵征讨,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退走,不敢再犯。
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绩突出,江阴百姓多感激他的恩德。
1645年清军南下进占江阴,阎应元率领少量守军及十万百姓困守孤城81日。
1